作者:夏周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表述,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炼出覆盖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规范现阶段全国人民行为文化的新表述。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精彩提炼和高度概括,为中华民族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行为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特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表述,从国家层面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向和重要支撑
在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互动的社会大合奏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文明、和谐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这一文明、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品质就是核心价值观。现阶段我国的文明、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倡导、传播与奉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民主、文明、和谐理念,体现民主、文明、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民主、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民主、文明、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对全社会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对国家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形成的基础。
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立足当代实践,体现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民主、文明、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民主、文明、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但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反映和追随社会现实后面。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推动的意义和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正确导向和重要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文化,对全社会发挥着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作为一种社会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祥和的方向发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这一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社会行为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促进各种文明、和谐因素的增长,鼓励一切事物的文明、和谐发展。一个社会真正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做到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必须形成自身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有了主流价值体系,才能为人们提供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形成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才能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形成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基础。
作为一种规范体系。这一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这一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又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群体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们以美好的向往,而且能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管理文化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旧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被否定或者遭到破坏,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约束力。而人们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竞争意识、利益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等不断增强,但新的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受,导致了社会规范权威失落、社会规范真空或规范冲突。
因此,社会只有处于合理有序的状态,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阶层关系的文明、和谐。一个社会,既必须在法治轨道上严格运行,用法律来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必须有健全的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精神,用这一道德精神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因此,加强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建设,是建设文明、和谐文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大力倡导以自由、平等、公正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彰显人民主体的社会人文风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基本的价值尺度、明确的价值规范,良好的行为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彰显了人民主体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人文风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行为文化的一个方面的文化体系,其中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保证经济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其核心是失信惩戒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体系等同于信用制度。我国的“十五”规划首次把建立信用制度列入政府工作重点以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与社会失信的突出矛盾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目前中国的诚信问题,从三个层面来讲,即国家主权信用、一般企业信用、自然人信用,或是说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都不同程度地出了问题。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个人诚信中,关键还是政务诚信,或者说国家主权信用起到主导作用。
建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爱国、敬业的前提下,培育诚信、友善的品质,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人文风尚。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为了持续增强海南社会科学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结合海南实际,大力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人文风尚,努力开创海南社会呈现一种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价值取向。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行为文化,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友善因素,建立健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的规范体系,使海南的各项社会事业都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诚信、友善,需要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社会为个体提供达到自我诚信、友善的人际和谐及与自然和谐的物质和政策环境;社会成员通过对个人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调整,培养个体的进取心和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增进自我诚信、人际友善的能力。
第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道德环境。遵守社会规范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础,也是文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种道德建设,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基本类型。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应该说,目前的社会建设与发展中,除了极少量敌我矛盾外,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完全可以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下认识和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人文风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文明、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明、和谐文化的根本特征。文明、和谐文化倡导的包容心态和宽宏气度,有利于人们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面对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谐文化必须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接纳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不断形成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深入人心,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指向就会越清晰,创新创造的活力就会越充分,崇德向善的自我修养就会越自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的社会力量就会越强大。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