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云南日报:深入基层 贵在“三真”

2012-11-19 15:12:1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周民东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倡导干部深入基层,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基层和群众的真实情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推动基层工作落实。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是推动干部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载体和有力抓手。笔者认为,“四群”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好认识问题、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和实效问题,实践中,各级干部应努力做到真心“投入”、真情“融入”、真正“深入”,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与人民群众的融合,构建好“鱼水”关系,从而达到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真心“投入”。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必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自觉摆正与群众的位置,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好群众观念淡漠、群众立场不稳,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特别是直接联系群众弱化,不想深入基层、不愿深入基层、不会深入基层的问题,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四群”教育中来。一要增强紧迫感。要从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个危险”的高度来提升对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深刻反思我们的思维定式、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反思我们的工作作风,反思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二要增强使命感。应牢牢记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自觉把密切联系群众当作自身的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三要增强责任感。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黄金期,跨越发展的加速推进期。能否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关键在各级党员干部。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从自身做起,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真情“融入”。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做好基层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对群众有真情,才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要放下架子。摆正心态,放下架子,以群众平等相待,坦诚相见,说百姓话,干百姓活,想百姓事,做到门头“拉家常”、田头“论农事”、村头“讲实事”,以谦逊朴素的形象、真诚好学的态度、亲近朴实的言行融入群众,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二要不做样子。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真正走村寨、进农家、访百姓,与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政策的实施与群众所需所盼的差距,坚决克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正常现象。三要不怕丢面子。不怕坐冷板凳、遇冷面孔,克服畏难情绪,不怕丢面子,不怕碰钉子,善于从思想上同群众进行交流和沟通,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个困难、每一条建议、每一个呼声,用优良的品格和力量逐步赢得群众,以良好的形象为群众所接纳和欢迎,集中民智解难题,力求实效取信于民,让群众真正把干部当自己人。

    真正“深入”。只有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才能制定出既切合实际,又符合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思想和公仆意识,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工作的第一需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要善于发现困难和问题。主动到农户田头,到灾区一线,到工作中的薄弱点、落后点,在基层和实践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分析典型,通过自己的亲身和直接感受,客观真切地掌握基层一线的社情民意,把基层情况吃透,获得第一手资料,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方向,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要善于总结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和完善群众在工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经验新做法,培养典型,起好带动作用,推动全局工作开展。三要善于提出对策和建议。从实际工作中、从矛盾困难中、从干部群众的呼声中寻找破解工作难题的良策,多视角、全方位地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合理需求和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作者单位: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