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吉林日报:开启社会建设的新阶段

2012-11-19 14:53:0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田毅鹏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下,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进程中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置于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开启了社会建设的新阶段。作为社会建设新阶段到来的重要标志,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创造性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点。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是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而展开的,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点。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报告在论述中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目标原则、实施战略,把社会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二,强调社会创新在社会建设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由此,报告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社会建设以浓重的创新色彩。关于社会创新,学术界有着大致相同的理解和概括。一般认为,社会创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变迁,而只能看做社会变迁的一个部分。它是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能够改变社会变迁的方向。每一个走上现代社会发展之路的民族国家,不仅要通晓“富国富民”之术,更应谙熟社会创新和社会建设之道。尤其在当代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社会创新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般说来,社会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程序、法律或者组织,它改变着人们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它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或使迄今为止还达不到的社会秩序或社会进步成为可能。

    第三,对社会管理体系理论概括的进一步完善。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率先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将新时期社会管理格局概括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近年来,上述理论概括对于我国的社会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但在社会管理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发现,在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剧变和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社会管理的实践往往缺乏应有的法制保障,导致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现象频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将“法制保障”置于重要地位,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社会建设理论。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