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公安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创新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新路子,推行社区(村)治保主任星级化管理新模式,重组和完善农村治保组织机构,实现全县1050名治保主任带薪上岗吃上“公家饭”。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众路线的紧密结合,使一个个和谐“小村居”撑起了一方平安。
带薪上岗:激发治保主任新动力
近年来,随着齐河县城区拆迁改造、新型园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治安形势也更加复杂。如何找准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使公安工作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在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上?
令华店派出所指导员马圣荣困惑的是,有一次他独自在村里走访,村民发生争吵,他前去处理。一开始他运用民法知识试图调解,可是双方反而越争越厉害,没有办法,他叫来了派出所的联防队员,但正式出警更加激化双方的对立情绪。村治保主任贞孝强闻讯赶来,只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给我个面子吧,不要吵了。”纠纷便平息了。“治保主任都出自本乡本土,熟悉情况,在基层治安防范、案件预处理上有明显优势。”胡官屯派出所所长杨立刚说。
据统计,齐河县共有1014个自然村,农村人口50.8万人,设派出所15个,有民警116人,村多警少,治安防范难度大。齐河县公安局局长刘玉辉介绍说,近两年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占全县刑事案件的60%以上,各种小矛盾、小纠纷近5000起。随着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以往“一个喇叭喊全村”的治安防范和服务已很难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
如何找准警力和民力的最佳结合点?齐河县公安局党委一班人认识到,治保主任是一支生活在群众身边随时用得上的治保力量,把他们充分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在农村各村居建立起治安第一道防线。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该局以“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年”为着力点,采取“党委领导、政府出资、群防联动、公安统领、搭建平台、健全网络、预防为主、无缝覆盖”的工作模式,重建农村治保主任队伍,开展小纠纷、小矛盾化解,实现源头预警、一线防控、综合治理、服务基层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使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有人管、有人干,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每家每户,落实到最基层。他们在每个行政村选任一名治保主任,着力改变治保队伍建设缺乏薪金、选拔、培训、奖惩的弊端,实行治保主任带薪上岗,定期考核、星级管理,筑牢农村治安防范“前哨”。治保主任星级管理方案汇报到县委、县政府后,县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县委书记魏洪祥表示:“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农村治安防范上出亮点。”
今年1月开始,重建农村治保队伍工作在表白寺、安头等七个乡镇试点推行,实行星级化管理,并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出资、村庄出人、派出所管理、派出所考评、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开展工作。同时,齐河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全县社区(村)治安管理队伍并实行星级化管理的意见(草案)》《齐河县公安局关于推进建立全县社区(村)治保主任并实行星级化管理的实施意见》。随着县财政400万资金拨付到位,齐河县1014个自然村和36个城区社区的1050名治保主任全部带薪上岗,建立起了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
潘店镇西屯村村医陈波被选为村治保主任后说:“以前做这项工作,自己底气不足。现在有党委政府撑腰,有社区民警帮助,还给我发工资,再从事这项工作,自己理直气壮,群众也理解、支持。”他利用自己还担任村赤脚医生平时接触人多的优势,在入户诊病的同时,有意识搜集村民间的各类治安信息,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星级管理:让平安品牌“叫得响”
齐河县公安局长刘玉辉说,他们要把农村治保主任星级化管理做成品牌,建立科学的考勤、述职、考核、评优、奖励制度,做到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为群众服务,让这一平安品牌“叫得响”、“竖得起”、“立得住”、“用得久”。
他们以社区(村)警务室为平台,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固定一人,带动一村”的原则,从两委成员或村民中推举一名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品行良好、奉公守法、公道正派、乐于奉献、热衷公益、熟悉本村实际情况的村民担任社区(村)治保主任,并明确村支部书记不得兼任,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农村治保主任由社区 (村)“两委”推举,派出所审查同意,并报县公安局备案。治保主任上任后即挂一星,实施动态管理,考核合格的两年晋一次星,出现失误或不合格的延缓晋星或调整,有重大贡献的可提前一年晋星。按照 “明确责任,星级区分”原则,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分辖区组织社区(村)治保主任培训,明确掌握影响社会稳定信息、民生问题化解、户籍管理、村民信仰、开展普法宣传等方面的职责。
社区 (村)治保主任实行岗位津贴制。岗位津贴由基础津贴、星级津贴和绩效津贴三部分组成,基础津贴按所辖村人口核发,由乡镇财政拨付,一年一发;星级津贴由县财政拨付,每晋一星,加发100元;绩效津贴实行打分制,每月按考评成绩发放,由县财政拨付。70%的津贴每季度发一次,剩余的30%年终发一次。同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每人配备了一个“治保”工作包,切实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充分调动其做好社区(村)治安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村官驻室:铺实农村治安“地基”
齐河县投入400余万元,在并居型社区、集市建立起76个警务室,周边村治保主任轮流值班,在民警指导下开展警务服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
所谓村官驻室,简单来说,就是每天安排1名村治保主任到各自辖区警务室上班。各警务室安装了监控系统,还配置与县乡(镇)公安部门联网的电脑,民警对辖区内的治保主任进行公安业务、法律、法规等常识的培训,推行城镇治安防范和警务服务。在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引领他们逐步能够协助、自主处理本村和辖区内的矛盾纠纷。培训学习完后,他们会在所内协助值班备勤,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利用他们对辖区基本情况熟悉的优势,成立村级联防队,参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的统一巡逻。派出所民警则借此延伸工作触角,排查辖区内的不安定因素,维护辖区的安全。
村官驻室活动的开展,打破了农村基层治保组织软弱无力的局面。今年春天,胡官屯镇富足村村民张某误以为邻居侵占了自家的地头,擅自铲除了对方的小麦青苗150余米,两家相互质询,矛盾一触即发,治保主任张明栋及时赶到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在白铺村,一辆外地来的挖掘机丢失了一桶柴油,村治保主任郭兆利迅速排查,仅用半个小时就帮助司机找了回来。司机袁某说:“齐河农村治安有人管、困难有人问,来这里揽活俺们放心。”
齐河县公安局通过治保主任驻室等创新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使治保主任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基层治保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管控得到拓宽、和谐警民关系也得到了促进,更为齐河的社会治安、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安全保障,达到了社会效果和治安效果的良好统一。
当好“七大员”: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
宋军是郑官村的治保主任,今年郑官村有2000亩土地流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遇到啥问题都能给村民解决吗?”宋军的回答自信满满:“村里一直很太平,就算谁家占了别人家的地,我一瞅就知道是谁占地了,各家的地界都在我脑子里装着呢。有些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会跟村里说,村里会派人带着我一起去解决。社区民警也经常下来指导调处纠纷,有了后盾,没啥难办的事儿。”
齐河县公安局副局长刘利说:“农村的矛盾纠纷往往是几棵玉米、几只鸡这样的小事引起的,但是因为法制观念、文化修养、宗族意识的差异,如果处置不好,就可能引发大事大案。”因此,源头预防成为齐河县农村治安的平安法宝,活跃在村民里的治保主任更是“宝”。制止牛羊啃青、开展消防宣传、调解家庭小纠纷、化解邻里小矛盾,治保主任被赋予了“七大员”的职责:农村社区(村)治安信息的情报员、政策法规的宣讲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宣传法律的普法员、治安管理的巡逻员、矛盾化解的调解员和公安执法的监督员。安定一村、带动一片,警务室民警与治保主任的工作职能相辅相成,真正成为集打、防、管、控和服务群众于一体的综合战斗体。据统计,目前全县矛盾纠纷80%能够化解在村居,934个村居实现零发案。
“农村治保主任队伍解决了公安机关在村里有‘腿’的问题。”潘店派出所所长赵绪河说。潘店镇魏庄村村民魏志伟因一直在国外打工,未能及时更换二代居民身份证。村治保主任魏文岗了解情况后,与民警一起,几经周折与魏志伟取得联系,嘱其在国外拍好照片,通过QQ发回派出所,很快为其办好二代身份证并寄到他手里。
据统计,重组和完善农村治保组织机构以来,齐河县可防性案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同比均大幅度下降,其中可防性案件下降幅度达六成。
“齐河治保队伍建设实现了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农村的目的,没有增加群众负担,却更好维护了农村的稳定;把治安防范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使公安民警工作在农村更得力;治保队伍管理运行规范有序,密切了干群关系;发案率和警务成本双下降,公安机关的治安能力进一步提升。”齐河县委书记魏洪祥说。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有益探索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着力点
·浙江潮州:信号灯”工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辽宁抚顺“户联网”建五级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河北邢台推行“四个覆盖”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辽宁抚顺:“户联网”构建县乡村片户五级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辽宁抚顺:“户联网”构建县乡村片户五级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农村社会管理与三个关系
·湖北荆门建协会推民主 夯实农村社会管理根基
·肃宁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格尔木市东城区大格勒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