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邦模式最大的启示和创新点,就是让农民工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有益探索,是党建引领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今年9月,在奉化市力邦社区党建引领社会管理创新论坛上,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作为全国首个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性自治组织,奉化西坞街道力邦社区于2002年9月成立,经过多年摸索,力邦社区着力为外来人员打造温馨家园,探索出“区域化统筹、人性化服务、自治化管理”的外来人员管理模式,形成了居民、企业、社会、投资商和政府“五满意”的和谐共赢。
和谐企业创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81890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和谐促进工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被中央和省委确定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宁波举全市之力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成效明显。2月13日至16日,中央综治委调研组来甬调研时表示,宁波在涉及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重要领域经验比较成熟,具有推广价值。
“对网上炒作苗头第一时间发声,对网上热点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对网上不实信息第一时间澄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思想舆论的集散地、社会矛盾的放大器。如何规范网络社会管理,成为宁波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宁波市《关于建立政府网上发言人制度的试行办法》规定,网上发言人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受理,7个工作日内回复;遇到突发事件在事发后4小时内上网发布信息。眼下,全市已建立市、县、乡三级网上发言人队伍,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服务”转变。
网络发言人制度还向社区延伸。江东区社区干部们紧跟时尚进军网络,通过论坛与居民零距离沟通,将许多纠纷与矛盾及时化解在社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咪豆妈”。江东区72个社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咪豆妈”,每天雷打不动地上社区论坛了解网络民情,及时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工作,获得了网民的一致好评。
随着改革进程加快和利益格局调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以及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等引发的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2010年初,为了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宁海县整合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资源,建立多个专职人民调解室。如今,当地18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专职人民调解室,打出“老何说和”的统一品牌,聘请了25名专职“老娘舅”。至去年5月底,“老何说和”已成功调处邻里问题、土地纠纷等各类案件540余件,涉案金额450余万元。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老何说和’模式开了一个好头,是非常成功的实践。”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这样评价。
今年8月,台风“海葵”席卷甬城,风雨中青年自发组织团队的活力和爱心分外耀眼。一个名叫宁波户外应急救援队的组织,在台风夜接送50多名路人,并不断将沿途看到的情况报告给应急办。类似宁波户外应急救援队的青年自组织,宁波有600多个,涵盖青年总人数3万余人。目前,在共青团组织、团的外围组织、团属青年组织等组织化形态逐步创新的同时,青年自组织这一“草根”力量正在拔节成长,用自己的方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崭新平台。
随着宁波市政府不断创新服务和管理,和谐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向心力,市民自我管理热情高涨,各类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城管义工协会成立已经3年,从最初的114人,发展至今成员已逾3万人。“社会组织承担了大量市场不愿做、政府无力做的社会事务,贴近更加多元的社会需求,成为政府推进社会管理的得力助手。”宁波市民政局副局长许义平说。
宁波市政府鼓励这一新型组织良性发展。民政局每年配置100万元,符合要求的社会组织可以申请扶持资金。这种购买服务机制,是宁波一大创新。目前,宁波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共有1.1万多个。这些组织犹如不断成长的健康细胞,填补社会运行中的各项服务管理的空白,让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以上种种,仅仅是宁波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几个侧面。今年,宁波重点启动建设10个新项目,包括志愿服务组织培育、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应急管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城市交通疏堵保畅、社会治安防范、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心理干预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这些项目,全部属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宁波将基本完成中央、省委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率先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样板。
·宁波试水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
·宁波镇海区法官为1400余名同学上法制安全课
·浙江宁波十月份整改火患万余处
·宁波推新规 公益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
·破解难题促和谐 宁波社会建设十年成绩显著
·宁波:在科学发展中建设“四好”示范区
·宁波:在科学发展中建设“四好”示范区
·宁波十年社会创新管理亮点多 破解矛盾促和谐
·宁波首个街道级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成立
·宁波119指挥中心“双节”见闻
·宁波镇海规上企业“两新”妇女组织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