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南关区北安社区72岁的李艳文瘫痪在床7年了。7年间,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经常到外面见一见阳光,可伺候她的女儿身单力薄,一个人背不动老人。2012年,李艳文终于梦想成真——她所在的社区服务队与她结成对子,定期把老人从楼上背下来,实现了她多年的心愿。
和李艳文一样,许多生活在白山松水间的吉林人,都真切感受到身边发生的变化。大家都说:“生活在吉林,感觉更温暖、更和谐、更幸福了。”
这些喜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缘于吉林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部署,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加强对社会管理重大问题的研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了新突破,全省社会持续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公平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社会管理创新亮点纷呈,为“美好吉林”夯实了和谐之基。
(一)
松花江水潺潺,一路欢歌奔腾向前。
曾经创造过无数经验和荣耀的吉林,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从未停滞过探索的脚步。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动“三化”、统筹实施“三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振兴仍处在“三个关键节点”,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利益诉求呈现多样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这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吉林的决策者对发展振兴的大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吉林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摆在吉林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每当时代的东风掠过,吉林总能抢抓机遇,刻画下自己鲜活的身影。
2011年4月17日,全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对全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
社会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破解现实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任务,必须将其作为‘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主题中应有之义大力推动。”省委书记孙政才的一席话,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吉林实际出发,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水平。”省长王儒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行动凝聚共识,共识推动行动。省委、省政府一声号令,全省立即行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迅速转化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形成内生动力。省委、省政府以思想认识为先导,先后举办了全省地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新一届县(市、区)委书记培训班、全省社会管理创新骨干培训班、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全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极大地增强了各级干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性,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在各级领导干部心中生根发芽。
政策和机制创新紧随其后。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并将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组建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深入到长春市、辽源市等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专题调研指导。省综治委先后召开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工作调度会议、全省政法综治重点工作推进会议和全省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推进会议,对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认真谋划和安排。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框架性政策保障。
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以人为本,百姓为重、人文关怀,服务为先、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的理念指引下,社会服务管理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势,渗透到吉林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吉林大地奏响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乐章。在中央综治委2011年度考评中,我省在全国的排位前移3位,继续保持在全国优秀行列。
(二)
探索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带来勃勃生机!
吉林省把试点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模式。2012年,省综治委调整了社会管理试点工作布局,在继续抓好原来确定的辽源市、延吉市、农安县综合试点基础上,增加了长春市、抚松新城为综合试点,同时,在其他市(州)进行专项工作试点。
长春作为省会城市,承担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的任务。长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长春”为目标,以“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为主推模式,以改善民生和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平安建设和幸福社区建设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思路,深入开展了“三帮扶”、“万人大走访”和“万户特困户结对救助”活动。有序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全市社区划分为5900多个网格, 组建6000余人的网格管理员、13400余人的综治协管员、14700余人的人民调解员和30余万人的群众志愿者工作队伍,零距离为百姓服务。全面加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县(市、区)、街道、乡镇普遍建立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全面推行“一个中心三个大厅”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在社区普遍建立社会服务管理站,通过综合信息平台与县(市、区)和街道、乡镇联网,实现各类事务“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去年以来,长春市公安局以夜间治安巡逻防控为龙头,统筹推进夜间治安巡逻防控网、白天社区治安巡逻防控网、交警街路治安巡逻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视频监控防控网“五张网”建设,2012年前9个月,市区“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1.06%,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9.56%,“两抢”案件同比下降5.04%.
如今,在辽源,随处可以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安全与便捷。
2012年2月25日17时许,辽源市公安局东吉分局先后接到两名女子报案,称自己的背包及钱物被人抢走。接到报警后,分局对各出城口进行设卡堵截,并通过治安卡口监控系统对嫌疑车辆进行轨迹调阅排查,确定嫌疑车辆特征。最终,专案组锁定了嫌疑人逃跑方向,迅速将其抓获。
让犯罪嫌疑人无处遁形的“幕后英雄”,就是覆盖辽源整个地区的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管理系统。
“犯罪分子不敢来,来了不敢作案,作了案跑不掉。”辽源市委政法委一位负责同志给记者展示了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管理系统的巨大威力:“近一段时间以来,95%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到辽源作案都会被抓获。”
2011年,辽源市区刑事案件发案率与2010年同比下降8%,下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3%,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辽源成为全省社会治安防控最好的城市之一,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平安城市。
不仅是在长春,也不仅是在辽源,在全省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蔚然成风。比如,吉林市、白山市、白城市的“两新组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四平市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延吉市、绿园区、镇赉县的以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汪清县、辽源市西安区、柳河县的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双阳区、农安县、榆树市、舒兰市、前郭县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通化县、白山市浑江区、安图县的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等,形成了具有吉林特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基础设施和工作机制建设,夯实了社会管理的根基,更加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长春市南关区自强街道79岁的郭景龙老人前段时间一直很郁闷:许多浴池不让年老体弱的人独自来洗浴,可是家里又没人能陪老人去洗澡。现在他给网格长打一个电话,社区服务队的志愿者就来陪他去洗澡。
“大事小情都不用出‘格’了!”老人说的“格”,是长春市南关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全省着力推进扁平化、网格化、精细化服务管理,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南关区秉承“做好每一件事,为每一名百姓服务”的理念,将全区13个街乡、57个社区、3个村划分为318个服务管理责任网格,网格围着百姓转,区里围着网格转,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重心下移。
1040名区直机关和街乡党员干部全部下沉到社区、网格当中,实现了由“唯上”向“重下”转变,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全新的服务管理理念、体制、手段,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半年多来,共受理各类问题26600多个,26300多个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信访总量同比下降了20%.
小小的网格,已无声沁入万千市民的生活之中;小小的网格,正稳固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
同样,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延吉市,“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幸福群众”正成为全市合奏的群众工作三部曲。延吉市组织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千方百计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双实”、“双千”、“一包四”、“三帮扶”、“一联十”以及“五好村屯”、“五好社区”创建活动等等,都围绕着群众工作展开,让群众共享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成果。
工作形式顺应时代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吉林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了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在基层,各级干部的身影无处不在。走出机关大楼,沉到社区、农家,“干部下基层”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为今天干群关系的生动写照。
(四)
平安是百姓的最大福祉。我省各级综治部门立足长远,破解难题,努力打造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着重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吉林省以平安吉林建设为载体,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2011年,全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7%,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8%、2.2%,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6%、69.8%.全省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1.54%,同比提高0.66个百分点。2012年1月至8月份,全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9.4%;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8%;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同比分别下降35.8%和59.3%;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26%.
近年来,吉林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的意见》,总结推广了省法院“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经验,积极构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体系,把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小杜是舒兰市平安镇永平村村民,她的二大伯哥两口子租住小杜妈家的平房,租的是插间,两家人住在一个房子里。有一天,二大伯哥忽然说,他放在家里的2万元钱丢了。“我二大伯哥把我妈那屋翻得乱七八糟,我嫂子还站在院子里破口大骂,惹得村里人都来看笑话,我妈急得拿瓶农药要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小杜委屈地说。随后,二大伯哥一家便搬走了,两家的关系从此决裂。后来,“百姓说事点”的工作人员知道了此事,便对小杜母亲进行劝导,并把小杜二大伯哥全家也找来,通过劝说帮助两家人和好如初。
“百姓说事点”是舒兰市司法局首创的化解矛盾纠纷的新举措,如今已在全省城市社区、农村村屯广泛推广。“百姓说事点”设在百姓经常聚集的地方,通过“唠家常”的形式,把矛盾纠纷、百姓诉求等社情民意在“点儿上”反映出来,从而得到及时化解。
在基层,类似舒兰市“百姓说事点”的做法还有很多,许多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牢记使命,不忘宗旨,积极做好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涌现出许多鲜活的经验。《半月谈》杂志就以“通化有个调解哥”为题,长篇报道了通化县金斗乡金斗村调委会主任纪若林的先进事迹。
2011年,全省选聘综治协管员3.7万人,建立“百姓说事点”9696个,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5019个,专兼职调解人员近5万人,共化解矛盾纠纷196922件,成功率达97%以上。2011年,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3%.
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省综治委11个专项组组长单位及配合单位,积极履职尽责,着力解决一个个现实突出问题,使一些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性突出问题在吉林省逐渐破题,其中,全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仅为1.83%,223家“彩虹基地”累计安置3018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三分之二的边境村屯实现涉边案件零发案,“绿色家园”建设、平安家庭建设等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从长白山下到松花江畔,从繁华都市到秀美乡村,从政府机关到居民小区,从行人如织的街道到硕果满枝的田间地头,一种扎根吉林大地、穿越白山松水的幸福,毫无保留地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东风唤来大地春,科学发展看吉林。在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光芒指引下,一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美好前景,正展现在美丽富饶的吉林大地上!(记者 赵乃政 赵联洗 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