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陕西实施新农合的第9个年头。
众多农民从当初的将信将疑转变为赞不绝口:看病报销封顶线从最初的1万元上升到15万元;从仅住院报销扩展到门诊报销;从住院交押金出院后层层签字的繁琐报销制度,走向先看病,出院时交付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
每一步,都走的实实在在。如今,在咱陕西,农民有病再也不会“小病拖,大病扛”了,即使省城大医院也敢住院看病了。
2004年,陕西首先在镇安、洛川、彬县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国的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亲历新农合的好处后可就逢人便夸。宝鸡市凤翔县汉封乡关村67岁的李别智老人,患冠心病多年,经常打针吃药,这使本来就经济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老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县合疗办的同志动员他到县医院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当拿到报销的10625元医疗费时,老人高兴地逢人就说:“政府确实给咱办了件大好事!”随着受惠群众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到了“新农合”的队伍中。
实施新农合以来,陕西创造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经验。
坚持低起付线、低封顶线、高补助比例的“两低一高”办法。全省乡镇卫生院起付线设定在50—100元,可报销60%左右,县级医院起付线设定在150—250元,可报销50%左右。封顶线控制在每人每年不超过1万元。低起付线降低了农民住院治疗的门槛,低封顶线可以避免少数人占用大量的合疗资金,高补助比例可以使参合农民享受到更多实惠。
“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是遏制医院大处方、过度检查、乱收费,控制医疗消费很重要的手段。农民住院只需缴纳定额中自己负担的部分,其余由合疗经办中心与医院直接结算,超额费用由医院承担。农民看病对自己的费用一目了然,明明白白消费,真真切切受益。
“报销直通车”是陕西创新的又一成功经验,参合农民在任意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不需要审批,一律在医疗机构直接报销。医药费用报销直通车的办法,使患者不求人,不跑冤枉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针对部分农民患慢性疾病虽未住院,却需反复门诊治疗,实际医疗负担较重的情况,从2004年开始,陕西在一些试点县探索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慢性病的门诊补助办法。2005年全省明确要求各试点县实行“门诊慢性疾病年度凭证定额补助”,慢性病患者在指定医院门诊治疗,每年可获800元左右的补助。
为保证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全省建立了“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的封闭式基金管理方式。同时,建立了由人大、政协牵头,审计、财政、纪检部门参加的监委会,对新农合工作决策进行全程监督,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现场指导,限期整改。
岐山县雍川镇渠头村农民牛连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患胆囊疾病在县医院住院花费医疗费16793元,出院时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科竟然为自己报销了7042元的医疗费。而凤鸣镇北寨村61岁的庞青香老人肝病住院花费23814元,县新型农合医疗为他报销了9146元的治疗费用,如今已康复出院的她逢人就夸是新农合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眉县齐镇村70岁的老人乔世明,去年患脑梗住院治疗3次,医药费花去2万多元,但因其参加了“新农合”,共计报销金额1万多元。其老伴王秀荣说:“党的政策好,心里真高兴。”
在武功县长宁中心卫生院,只要拿着合疗本和户口本等证件即可办理住院手续。“先看病后交钱”这让很多患者半信半疑:“不管走到哪家医院,从来都是先交钱后看病,咋能没钱给你治病?”当自己亲历后,73岁的老人张效儒更是感慨:“现在这政策确实好,过去我这病要到省城看,每次都要花9000元以上;现在这里能看了,我个人才掏几百元。”
纵观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轨迹,一直都力求创新突破:人均筹资水平从最初的50元达到今年的300元;个人缴费标准由最初的每人10元提高到每人50元,而政府的补贴部分则每人增加了250元;补助封顶线大幅提高——由最初的1万提高到15万;门诊看病补助从无到有,再到提高到报销70%;住院补助比例从最初的50%左右到90%(含中药提高补助比例);新农合的又一大亮点是专门设立大病补助资金,包括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耐药性结核病、重症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等特殊大病将在普通住院的基础上再提高住院补助比例。突破新农合补助封顶线后还可以再进入大病补助基金予以补助,使患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得到最大程度地减少。(记者 车喜韵 实习生 秦可欣)
·青海新农合服务农牧民 让各族群众健康之路越走越宽
·新农合:照亮农牧民健康路
·山东明年起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
·卫生部推广钟祥新农合模式
·青海“新农合”为三百五十二万农牧民织就保障网
·海南:新农合,农民健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