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围绕为农服务这一主题,定思路、谋发展、求创新,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使“两个体系”建设成为气象工作向基层延伸、气象服务向基层深入的重要途径,成为气象社会管理新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五年来,中国气象局以“提能力、建机制、促合作、强基层”为工作重点,促进气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覆盖、人才和资金向农村倾斜,为农服务能力大大提升,效益逐步显现,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
提能力,夯实气象为农服务基础
在河南省鹤壁市全国种粮大户唐全合承包的农田里,几个被栅栏围起的仪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市气象局给我们安装的高科技设备。有了这些设备,不用下地,坐在屋里就可以知道地里啥情况。庄稼叶子有没有虫,地上有没有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土壤温度、湿度啥的,都有数字显示,我们种庄稼也有科学依据了。”唐全合笑着说。
唐全合说的便是气象部门建设的九要素田间监视器。今年,鹤壁市政府投资220万元,要求气象部门在所有县(区)、所有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内布设九要素田间监视器,实现整县制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生育期、苗情、长势等的可视化监测,为全市农业生产和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回族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98%。该县每个清真寺都安装了数个大喇叭,用来从事诵经和事务通知等宗教活动。广河县气象局两年来充分利用这些大喇叭,传播和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8月16日晚,广河县庄禾集乡部分村庄的清真寺上下联动,利用大喇叭数次滚动播放气象预警信息,并对暴雨区中心的3个村庄100多人进行紧急转移,确保了当地百姓的安全撤离。
这两个例子仅仅是气象部门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夯实气象为农服务基础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在各地全面推开,13个粮食主产省(区)完成了干旱洪涝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气象为农服务基础不断夯实,能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据统计,全国农村高音喇叭逾17.9万个,农村气象手机短信用户达3000万,乡村电子显示屏近7万块,乡镇覆盖率达65%。
建机制,推动两个体系长效发展
7月21日至22日,25日至26日,27日至29日……中雨、大雨、暴雨、特大暴雨一次次冲刷着河北大地。而河北省政府出台的《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将历次预防暴雨灾害的成功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气象及时预警、部门迅速联动、公众积极响应、及时转移受威胁区人员”成为广受赞誉的成功经验。
五年来,气象服务逐渐成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31个省(区、市)政府出台政策性文件支持“两个体系”建设,河北、浙江、重庆、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市)政府发文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吉林、浙江、江西、广西、重庆和四川等省(区、市)政府明确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等省(区、市)成立了具有地方编制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或服务机构。
五年来,中央财政专项投入近亿元,带动地方匹配资金约1.1亿元,大力支持“两个体系”建设。气象部门形成了以浙江德清、重庆永川等为代表的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推广了乡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涉农专家联盟、重大服务对象信息库、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等好做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德清模式”将气象灾害防御链条延向农村,力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永川模式”将视线从“气象灾害”管理转向“自然灾害”管理,打造集合灾害监测、协同研判、预警发布、联动响应、灾情速报等功能的全流程、一体化平台。
促合作,形成为农服务强大合力
近年来,四川省雅安市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经验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雅安市气象局副局长李江明告诉记者,他们与国土部门建立了规范化联动流程,联合出台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联动机制》,与国土部门联合推出了“预防避让”新举措,在预警降水量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及时果断组织可能受威胁群众提前避让、主动避让。
雅安市气象部门可以将所有重要天气消息、预警信号和雨情及时发布到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农村气象信息员和地质灾害监测员等人员的手机中。近年来,通过联动合作,雅安这个气象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方共组织群众成功避让大小地质灾害46起。
自2008年7月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双方在传统农业气象和畜牧业、海洋渔业等方面加强气象保障合作,促进了大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气象部门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全面合作,将两部门的科技创新活动、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两个体系”的融入式发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与农业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除了与国土、农业部门的合作以外,近年来,气象部门与多个部门开展了深入合作:与林业部门联合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内蒙古、安徽、广东等省(自治区)气象局与民政部门合作,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纳入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与水利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
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更加顺畅,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凝聚成为服务“三农”的强大合力。
强基础,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扩大
2010年8月13日,四川地震灾区绵竹市迎来大暴雨,并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清平乡政府在气象部门的预警下提前转移5000多名群众,带领百姓成功躲过了这一劫难。在那个暴雨无情肆虐的夜晚,清平乡气象信息员邓兴洪带领派出所干警紧急出动,沿途拉响预警警报,转移群众400多名。现在,邓兴洪在当地家喻户晓。
五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思路,积极构建以基层气象部门为核心、以气象信息服务站为载体、以气象信息员等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村社会化气象服务体系,为气象服务“三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气象部门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六个一”标准,在气象灾害频发的乡镇建设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4.5万个,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55万余人,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农村经济信息、农村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服务。气象部门还依托自身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0多个地(市)1300多个县。
五年来,农业气象服务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拓展延伸,由过去主要为种植业服务,拓展到为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等大农业服务;由过去为单一生产环节服务,拓展到为产前、产中、产后全部生产过程服务;由过去为农业“避害”服务,拓展到为农业既“避害”又“趋利”服务;由过去主要为党政机关决策服务,拓展到同时为决策者、生产者、经营者服务。
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如同一张结实而可靠的网,正在覆盖到每一个乡村。(中国气象报记者 谢忠军)
·北京29日举行供热气象会商 提前供暖基本成定局
·气象局交通运输部合作共推交通气象防灾减灾
·浙江义乌:“警灯闪烁”带来平安新气象
·黑龙江法院:“三个面向”迎来新气象
·云南首部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10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基层检察院检察长换届后工作呈现新气象
·天津市基层检察院检察长换届后工作呈现新气象
·福建建阳气象预警信息显示屏投用
·中国气象局印发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改指导意见
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
·气象局与河北省共同推进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青海出台道路交通安全气象指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