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是惠州的真实写照。慧 轩摄
惠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愉快上学读书。巴 山摄
在惠州这片热土上,人们追求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幸福广东的测评中稳居珠三角之首,民生质量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惠州——珠江三角洲之东的这座文明之城,正成为建设幸福广东的优秀范本。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秉承这样的执政理念,惠州市走出一条经济发展速度与民生幸福指数协同增长,强市和富民相一致,政府钱袋与百姓口袋两个袋子一起鼓的协同发展之路。“改善民生是天大的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改善民生的抓手。”市委书记黄业斌说。
为了老百姓舍得掏腰包
在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如何缩小差距,让全民共享“普惠”阳光?如何缩小城乡、区域与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
惠州正为广东省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破题。
黄业斌告诉记者,均等化改革重在转变意识,“要转变理念,从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理念,转到现在有多少民生实事需要办,没钱也要找钱去办。”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首先是在财政体制上“动刀子”。惠州确保市、县(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建立市级专项统筹资金,用于加强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环节。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的“民生财政”,坚持每年将市级新增财力的70%投入民生建设,解决了教育、卫生、交通、住房等众多民生难题,为进一步推进均等化改革奠定基础。
今年上半年,惠州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66.4亿元,占预算支出比重的65.2%。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支出32.4亿元,占全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计划总投入的49.2%,同比增长59.2%,增幅高出同期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0.5个百分点。
惠州创新“横向转移支付”,加大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计划每年从市属各县、区统筹约3.1亿元财政资金,根据贫富差距情况再分配。按照这个原则,最富裕的大亚湾区甚至可能没有补贴,而欠发达县的补贴比例可能高达70%—80%。
创新改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式,根据企业上年经营管理的国有资产净值按一定比例收取租金,全额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此举令财政预算增收9000万元。
惠州同时提出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改革全面、持续实施,3年将投入资金300亿元。
惠州的实践表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就是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
今年以来,惠州制定实施《惠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12个专题实施细则、3个配套文件,新增公共服务项目50个,内容涉及公共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等诸多领域。
现在,这些内容正变为现实。12个专题共203项内容,除11项尚未开展外,其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项目均已启动,已完成年度任务的有61项。
普惠的阳光直达基层
“政府的这份心意让我感到很温暖!”家住惠州市区桥西街道的杨老伯今年81岁,膝下无子。从去年9月1日起,他领到每月50元的津贴。年满8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享受政府津贴,惠及6万老人。
“我这个病要定期打针,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贴心的医疗服务。”小金口街道白石村村民曾瑞娇,患美尼尔氏综合征多年,头疼起来门都出不了。如今,村卫生站为她建立健康档案,村医定期上门诊断、开药。
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惠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在广东率先实现“一村一站一医生一护士”。村民小病不用出村,看病次均费用在10元以内。在市域内形成“名医”定时定点“巡诊”制度,带动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同时加强医疗保障建设,实施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网合一”,医保报销最高标准提高到30万元。
创新保障房建设模式,开发商拿地建楼盘,要求必须有10%的地建保障房。加上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贫困户也住上了舒适的房子。
受益于惠州民生公共服务的远不止当地户籍居民,9月1日启动申请的惠州中心区三个公租房项目,异地务工人员开始被纳入。“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就是一家人”的城市理念深入异地务工人员的内心。
来自四川的“新客家”贺天喜是红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天喜的妈妈周小燕在惠州高新区的工厂打工,她开心地告诉记者:“孩子入读公立小学教学质量好,学费又低,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目前,惠州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6万人就读公立学校,比例达到57.56%,领先珠三角。
黄业斌表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修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等无形的路,也要继续修好公共交通、公用设施、住房保障等有形的路,无形的路加上有形的路,都修好了,就是幸福惠州之路。
如今惠州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19∶1缩小到去年的2.46∶1;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8元,增长20.5%,增幅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均等化”重在体制机制创新
今年高考,惠州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1万人,是2007年的两倍多——广东本科上线人数每增加千人,惠州就占200人。
教学质量的提高,源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惠州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教师收入、同城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基本持平”,让优秀教师乐意留在惠州,也留住了基层教师。
通过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惠州引导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优先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目的是实现“四个公共”(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四个保障”(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在城乡间、不同区域间和不同群体间的覆盖。
黄业斌说,在逐步扩大服务范畴、提高服务水平、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同时,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推进配套改革,实现新突破,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
市长陈奕威是全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提出“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化”。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惠州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民生领域的改革,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改革从破解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着手,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四大机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多元参与供给机制和考核监督评价机制。机制建设与“综合配套改革”并进,形成以改革促改革的良性互动局面。
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一个重要转变已经在惠州实现——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了按民需办民事、尽力为民谋福祉的改革氛围。记者 邓圩
·广东省惠州实行消防“网格化”管理
·广东惠州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齐头并进
·惠州:善改革者创新体制机制探路普惠民生
·惠州大亚湾开发区拟建应急救援基地
·广东惠州手机版网上办事大厅试运行
·广东惠州:以百姓幸福感为纲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广东惠州:以百姓幸福感为纲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广东惠州打造法律服务新模式
·广东惠州推广“全科医生团队上门服务”
·惠州打破户籍限制 外地老年人持卡可免费坐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