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播报

中国改革,攻坚克难闯大关

2012-10-30 09:19:2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①:欢喜过“双节”。陈晓根摄

                        图②:取消农业税,激发农民积极性。万善朝摄

                          图③:喜领免费课本。 资料图片

                        图④:保障房建设。龙弘涛摄

                        图⑤:天津滨海新区。王广荣摄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郑重告诫全党。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改革的深刻认识,同时也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日益临近,国内外对于中国的关注和讨论也迅速升温。在所有关于中国的议题中,“改革”成为重要的关键词。

    改革目标——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10年来,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从农村孩子“两免一补”到城市孩子免交学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改革深深地印上以人为本的底色。

    十六大以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最广大人民是否从改革中受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就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相关领域的改革步伐,着力解决社会事业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突出这些长期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十八大代表、四川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说:“这些年群众感受最多的就是实惠多了,生活好了,这说明我们的改革路子是对的,我们的发展是得到百姓拥护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民群众吃饱穿暖,满足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要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居住证制度陆续推行,社会组织服务功能强化,传统的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10年来,社会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老百姓从中看到了变化、见到了成效、得到了实惠。

    改革意志——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0月18日,一则关于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的新闻被媒体广泛转载,并迅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人们在新闻稿中捕捉到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今年四季度将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我们每一个人,人们当然关心。这一改革方案,酝酿的时日已经不短,期间数易其稿。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其涉及面之广、情况之复杂,可以想见。

    但是,稳健和审慎,绝不是犹犹豫豫、踟蹰不前,因为我们始终坚信: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已成为我们党高度的政治自觉。改革不能避重就轻,特别是像收入分配制度这样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旦认定了,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这10年,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10年的中国改革,看似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就其难度、广度、深度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项改革,都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关乎亿万人民的根本福祉。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们对于司法体制改革有了更多期待。近年来,各地在促进司法公开、强化司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专门出台了着力推进司法公开的实施意见。“让更多群众了解司法,理解司法,支持司法,增强司法公信力,使法院成为最公正、最文明、最讲理的地方。”十八大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说。

    今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其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司法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人们普遍给出积极的解读,很多学者认为,司法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一个“很好的角度”。

    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说:“实际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就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在深入扎实推进,如果不是这样,经济体制改革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

    “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一些媒体在报道10月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时,把这句话作为主标题,所传递出的正是我们党对于改革的坚定信念。

    改革共识——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2012年底前出台。由此,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有了一个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时间表”。

    “异地高考”问题,涉及教育公平,事关国家长远。不过,这项政策的酝酿过程,一直伴随着不小的争议。要让此举真正成为“善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还需要周全完备的配套方案。

    这,或许就是这10年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我们常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那么,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也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成功经验之后,改革怎样继续向纵深推进?

    这10年,关于中国改革,我们听到最多的表述是: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这些表述背后,凝聚着我们党对改革规律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也坚定了我们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攻坚,持续前行,才能巩固改革成果,取得更大进展。”十八大代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相较于前20多年的改革,这10年的改革,有诸多有利条件,比如,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在2011年已经超过5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这为我们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如,随着民生水平的空前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这为我们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民意基础。但是,深化改革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改革越往纵深推进,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越来越多元,人们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不言而喻,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与20年前、30年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更加稳健,更加科学。

    而回望这10年的改革,更多的是沉稳练达,更多的是科学理性,更多的是精心设计,稳扎稳打,步步向前。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特别是要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十八大代表、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改革共识”,我们努力在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找到平衡,保证了“中国号”巨轮平稳前行。

    对中国而言,世情、国情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冲破体制机制制约、克服种种风险考验,唯有深化改革。这是全党共识,也是人民心声。(记者 汪晓东 于洋)

广东顺德:放权放出新天地

    10月25日,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办公地点出发,沿105国道步行10分钟,记者来到大良晓通汽车维修厂。上午10点多,正是业务繁忙的时候,24个维修工位一片忙碌,维护的车辆中不少是出租车、大客车。

    “国家规定,营运的出租车、客货车每年要进行两到三次的二级维护。以往这一块业务很混乱,很多维修厂维护工序偷工减料。现在大家都不敢乱来了,48道工序必须悉数做全。”老板指着维修工位上方一闪一闪的摄像头说,“现在维护作业过程由区维修协会来监管,每个工位都装了视频监控,连到维修协会的电脑上,他们在办公室里就能一览无余。”

    晓通汽修厂斜对面200米的距离,“顺德区机动车维修协会”就藏身在顺德大良国际商业城二楼几间不起眼的小房间里。没有大门面,没有显眼的招牌,只有6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协会”就管起了顺德全区100多家二级维护汽修厂、每年10万台次的维护营运车辆。

    “这一块职能本来在我们局,但这么大的监管任务,靠几个公务员根本忙不过来,最后的结果就是监管不到位,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科副科长李军明告诉记者。

    2009年,顺德实施了大部制改革,把原有41个区级部门合并成16个,并把区级部门的部分权力下放到镇街。2011年,顺德深化大部制改革,提出以“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为路径,向社会放权。维修协会成为这场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当初,一些干部还有疑虑,政府管起来都这么难,靠一个协会行吗?“我们协会出钱,搞了一套营运车辆二级维护管理系统;并动员旗下的维修企业自筹经费安装视频摄像头。”协会秘书长黄海泉说,如果发现哪家企业在工序上偷工减料,可以关闭它的系统,它开不了单,这项业务就没法开展。“下放以后,政府没多花一分钱,监管效果好了,营运车辆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肩上的监管压力也轻了很多。”李军明说。

    “向社会转移职能,推动小政府、大社会,实现协同共治,是顺德综合改革的重点方向,尽管阻力不小,但效果很好。”顺德区审改办审改协调科副科长魏云介绍,改革启动以来,顺德已有9部门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31项;目前,又有13个部门公布了76项职能的转移方案,不日将启动。

三个中国家庭的十年——在大时代中点亮小幸福

    ●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宽裕生活是什么样?

    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6977元,年均实际增长8.1%。

    统计数字标示着增减。而当中国人勤劳、节俭、向上的品格,与这个国家发展的洪流交汇,创造出的是亿万家庭平凡中的不凡,每日累积的进步,是这个时代最真切的传奇。

    “有钱花,敢花钱了”

    这个“十一”假期,北京市民周静一家驾车去了趟厦门。今年继春节、暑假后,这是第三次举家旅游。“3年了,每年我们都会去旅游,是自由行。”能否有钱、有闲去旅游是衡量收入增长的一项指标。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是2002年的3倍。出境旅游7025万人次,是2002年的4倍多。

    在上海务工的徐怀娣,这个“十一”也欢快地忙乎着。老家的哥嫂带着70多岁的父母来过节。“参观外滩、南京路步行街、东方明珠、中国馆,还带他们去城隍庙吃小吃。”徐阿姨说,“虽然参观票价格不便宜,但我花得起,也舍得花。”

    “今年,我们给女儿买了金项链和金手镯,准备以后当嫁妆,给儿子买了iPad。现在日子富裕,有钱花,敢花钱了。”徐阿姨说。

    周静和徐怀娣的现实生活印证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10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增速,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10年前,徐怀娣从安徽省望江县来上海从事家政工作,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6点回家,穿梭在5户人家之间,接送孩子、做饭、打扫卫生。“那时候每小时最低工资4元,我每月挣1000多元钱,要养活老家的父母、孩子。一点闲钱都没有,200多元的房租,愁得我睡不着觉。”现在,徐阿姨每月能挣5000多元,“如果勤快点多做几家,还能挣得更多。但我不多做,晚上想和家人一起吃饭。”

    徐阿姨比以前“干得少、赚得多”,源于上海连续19年上调了最低小时工资。今年初又调整为最低每小时12.5元,且涵盖到徐阿姨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有18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平均调增幅度为19.4%。

    “有钱花,更有钱挣”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富裕了,坚守故土的农民腰包也鼓了。

    42岁的曹盼欣,是河北省望都县南曹庄村农民,他用“不敢想”形容自己10年的变化。10年前,种地不挣钱,曹盼欣便跟着父亲学木工,做家具、门窗,还到建筑工地干活儿,每年勉强挣下七八千元。随着孩子上学,老人年岁渐大,一家人的日子紧巴得透不过气来。

    一连串儿的政策,给曹盼欣增了收、减了负:2004年起,我国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6年1月1日起,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全面取消……

    2008年,除自家种的6亩地,曹盼欣又以每亩600元承包了本村村民20余亩耕地。他购置的玉米旋耕机,国家补贴了1800元。当年,庄稼地让曹盼欣净赚2万多元钱。“如今有钱花,更有钱挣。”

    如今,徐怀娣的一双儿女也开始赚钱了。

    除了免费义务教育,上海还打通了中高职教育,鼓励随迁子女学习技能和本领,不断提高就业能力。5年前,徐怀娣夫妇俩把儿女接来上海,念了职业技术学校。儿子学修车、女儿学机电一体化。现在他们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这几年,国家重视技术工人,孩子们找工作也没费多大劲儿,虽然现在孩子工资还不高,可熟练工种越往后越吃香。”徐怀娣发自心底地高兴,“一家人都挣钱了,又能团团圆圆在一起,我知足了。”徐怀娣的儿女却并不知足,他们盘算着,啥时候能开上自己的小店,赚更多的钱。

    赚更多的钱,过更富裕的生活,曹盼欣也有了盼头。作为全国三大“辣都”之一的望都县,正在全力打造辣椒特色产业,全县辣椒种植常年保持在5万亩左右,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曹盼欣说,“村西有5亩地来年准备种辣椒。”

    “后顾之忧少了”

    周静的父母一个74岁,一个70岁。每天早上,两位老人都揣上老年证、公园年票、医保卡三大“法宝”,出门溜达。这10年,北京市给予老年人的福利越来越多:退休工资年年涨,医疗报销比例越来越大,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逛公园,8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

    徐怀娣也不用为家乡的父母看病操心了,“以前小病扛,大病拖,现在有个头疼脑热,乡、村卫生所和卫生院买药零差价,大病住院新农合给报销。”而徐怀娣的丈夫、儿女所在的用人单位,也都按照国家要求为他们缴纳了综合保险费。

    今年,曹盼欣两口子每人缴100元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他72岁的老父亲每月则能领到55元的养老金。

    曹盼欣供孩子们上学也不再是负担,2006年开始,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今年春天开学后,孩子说学校发了鸡蛋、牛奶、面包。曹盼欣起初不信,一问才知道这是国家免费给农村学生提供的免费营养餐。“真是想不到啊!”曹盼欣还是那句老话。

    提起“想不到”,周静说了她遇到的“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周静的家,在北京朝阳区新源里的一幢老楼里。这幢楼被选为老楼改造试点项目,改造后,老两居总面积大约增加15平方米左右。“将近6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一家三口够用了。”这乐坏了周静。

    两年前,徐怀娣一家搬出群租房,租了套一居室。如今,徐怀娣又有了新规划:“儿子和女儿单位里都为他们缴公积金和社保金,现在全家每月收入1万多,照这个速度,再攒几年钱,买房也是有希望的。”

    “富裕,不单单是钱多了,还有福利和保障多了,后顾之忧少了。”虽是农民,曹盼欣也懂得这个理儿。

    这10年间,让一个个中国普通家庭高兴的美事还有许多……(记者 温素威 赵梓斌 王有佳)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云南司法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人保部:社保缴费费保持稳定 收入分配改革拟年内出台
·山东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 提价要“限高”
·深化政府改革需处理好两个关系
·成都检察机关大力推进案件管理机制改革
·深化司法改革 加强人权保障

·深化司法改革 加强人权保障
·南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不再有农业非农业之分
·海南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
·辽宁台安多举措推进农村警务改革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十年大事记 聚焦司法改革白皮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