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振宇
近年来,武汉及有些地方都举办了以“治庸问责,优化环境”为主题的“电视问政”,受到观众朋友的广泛称赞和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我以特邀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市两年的“电视问政”,活动之后,也应宣传部之邀作过“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语言表达”演讲。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受到教育,也有一些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媒体、政府、民众怎样互动,政府官员该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怎样认识和参加“电视问政”,都是一些新课题。
舆论监督作为媒体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媒体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关键。“电视问政”节目,在我国现有新闻体制下很好地发挥了舆论监督功能。每期节目中都会有记者关于民生问题所做的暗访,现场以短片形式呈现的新闻画面让观众或触目惊心,或深有感触,也让现场的政府官员们如坐针毡。
作为被监督的一方,市政府表现出的勇于接受批评,不回避责任的“阳光政府”理念使得三方互动很好地在节目中呈现。市委常委、副市长、委办局长作为承诺单位负责人在台上的诚恳和自信,让电视观众耳目一新,给新闻媒体以力量,使监督与被监督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
“电视问政”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取得成功的意义还在于,在新媒体不断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今天,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依然可以和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电视问政”最大限度地利用画面的真实感、冲击力,现场观众和官员互动等电视媒体的可视化优势,在电视娱乐节目当道的今天独辟蹊径,这是一个负责任媒体应该承担的职责。
“电视问政”节目播出后,参加问政的政府官员都表示在台上“很紧张”、“直冒汗”,但有的网友们却不买账,认为问政很“温和”,官员在“打官腔”、“说空话”。面对这样的诘问,没有一个官员承认自己是网友所指。有官员曾对我说:“现场提的是很专业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说清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多了又说我们打太极……”看来,如何面对媒体,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话题。
第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中央多次提出,要让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让人们监督。而新闻媒体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工具和渠道。既如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当本部门工作出现问题和差错时,更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我到过许多政府机关讲课,他们对于媒体的监督职能不理解。不知道新闻记者为什么对本单位的好人好事不感兴趣,而对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监督报道很上心,而且报社还要鼓励舆论监督。看来,媒体的朋友有空与政府的官员交流沟通是有必要和有好处的。
第二,学会在媒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接受媒体采访和回答记者提问与自己检查工作做报告不一样,它必须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电视直播的现场要求更高。其一,它要求用大家都听得明白的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求官员们注意自己的形态、语言、语气和现场回应;其二,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它。要做到这两点其实是很难的,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都来学习提高。今年的“电视问政”为了保证官员回答问题守时,采用了电脑读秒计时器,超时就会发出翁鸣声至关闭话筒。这些都为官员如何提高面对媒体的能力发出挑战。
参加电视问政,首先要搞清楚电视问政不是什么——不是报告会、不是汇报会,自然也不是演讲会;电视问政是什么——是履行职责的督察会、是检查承诺的问责会,更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交流会。既然是这样,那么,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就应该少一些舞台上的豪言壮语,更不能作报告,而是找问题,查责任。“电视问政”是一档电视节目,但不只是一个节目,它是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一个工作平台。它是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治庸问责,奖优罚劣,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湖北、河南、海南等地“电视问政”节目的成功一方面值得称赞,但同时也暴露了现今我国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缺少。媒体和政府只有更好地关注民生,把舆论监督变成常态,在节目策划上不断创新,同时政府官员还要有对待媒体的正确态度和技巧,这样电视问政节目才能在中国遍地开花。媒体、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才能在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发挥更有益的作用。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