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评论员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长期肩负着支撑国家能源战略的历史使命。但山西的资源禀赋优势在支撑山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认真对待生态问题或者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生态修复列为四大任务之一,提出了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为主要抓手,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展生态修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与其说是未雨绸缪,不如说是亡羊补牢。只有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果断措施,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有可能减轻乃至避免生态灾难的发生,造福于民。
近年来,我省全面启动生态大修复工程,加强重点流域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构建城乡生态绿色体系和绿色生态屏障;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全过程节约,全省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开始凸显。
当然,改善生态环境非一日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着眼长远、建章立制,也要立足当前、重点突破。
加快生态治理修复。以汾河流域和大同矿区生态修复为龙头,对全省11条重点河流和国家规划的18个重点矿区的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全面推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实施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执法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艺改造,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二氧化硫等排放控制在国家确定的约束指标之内,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得到严格控制。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实施太行山、吕梁山和荒山、荒沟、矿山、道路、城乡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生态体系。集中建设四大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完善引黄配套供水体系,改造提升提黄能力,推进提黄灌溉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善地表水利用配套工程,做好山西大水网规划和实施工作。
抓好生态修复,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利及长远的实绩伟绩。要更加主动地转变发展理念,更加积极地抓好工作落实,把生态修复的要求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城市、农村、企业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之中。要本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山西的青山绿水,切实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