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数据铸就新跨越
——党的十七大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巨变回眸
作者:卢建明
党的十七大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升级逐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收入两位数增长,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党的十七大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5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山西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是强省之要、富民之本。五年来,山西坚持把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摆在工作首位,紧紧扭住不放松,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尽管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的大规模结构调整,2008年-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总量从2007年的6024.5亿元跨越至2011年的1.1万亿元,大踏步迈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342美元增加到4855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达17.1%,2011年突破2000亿元,是2007年的1.9倍,翻了近一番。
产业升级逐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从资源型地区实际出发,走出转型跨越新路,突出解决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佳、不可持续的问题,是山西科学发展之要。5年来,山西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加快产业升级,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和拓展外需,狠抓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农业基础进一步稳固,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全面升级。粮食稳产增产基础进一步巩固,2008年-2011年,全省年均粮食产量106.2亿公斤。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59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7年的1.5倍,占GDP比重达到53.0%。基础产业素质和能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省煤炭工业进入集约、高效、现代化的“大矿时代”,产量突破8亿吨;钢材产量突破3000万吨,不锈钢成为全省最大的出口产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领衔各工业行业增长,风电装机、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云计算等标志性转型项目正在布局。文化、旅游快速兴起,带动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山西经济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7.4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07年的1.7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旅游总收入跻身千亿元大省行列。
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式发展,消费结构显著升级,外贸结构明显改善,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7年的不足3000亿元跨越至2011年的7373亿元,年均增长27.7%。基础设施投资实现重大突破,建成一大批交通、水利等设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11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是2007年的2.1倍;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3774公里,比2007年增加659公里。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2011年,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3.4亿元,是2007年的近两倍,年均增长18.9%。汽车、电器、文化类、奢侈品类商品增长较快。出口在总量提升的同时结构呈现积极变化,201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7.6亿美元,创出历史最好水平,装备制造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明显提升。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增强。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的基础上,2011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继续下降3.55%,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 2008年-2011年分别为0.462、0.338、0.188、0.085,逐年下降,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加强社会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5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各类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1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50%,比2007年提高12.2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2007年提高6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成果丰硕。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由2007年的49.3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13.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8年-2011年累计申请专利达3.29万余件,授权专利1.52万余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9.28万人,比2007年增加4.41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3.11张,比2007年增加0.69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1年末,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26个,比2007年末增加4个;博物馆89个,增加3个;艺术表演团体162个,增加3个。创作出 《走西口》 《解放》《傅山进京》 《一把酸枣》等一大批艺术精品,文化优势正在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城乡居民收入两位数增长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5年来,山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两位数增长。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24元,为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1元,为2007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2011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3%和37.7%,均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省实施的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成为近年来山西影响范围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就业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08年-2011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到2012年初,全省新农保试点县扩大到102个,并同步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完善,新农合参合人数由2007年的183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185万人,参合率达到98.45%,比2007年提高10.31个百分点。
过去5年的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为山西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万众一心、真抓实干,定能早日实现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谱写山西发展新的辉煌。
(作者:山西省统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