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只看到了新规的严厉,而没看到严厉背后的严峻(形势),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已落后于这个时代。我们期待“史上最严厉”新规可以形成倒逼效应,倒逼我们的社会加速进入一个文明的汽车新时代
公安部日前发布了修订后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此规定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网友将其称为“史上最严交规”。伴随着“最严”这一基本判断,大量的误读也就开始在网上泛滥,多个版本的所谓“解读帖”让新规颇有些“杀气腾腾”的意思,以至交警部门不能不再次出面一一加以澄清。
其实,很少有一部新法律或新规定一出台就能引起这么多的“误读”,这种“误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规定的关注,而经过交管部门的认真回应与澄清,这种“误读”最终会转化为一次深刻的法律普及过程。
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2011年年末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4322万辆,增长25.5%,当年全国领取机动车驾驶证人员达2.36亿人,2011年《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首份年度报告预测,中国在2012年将跨入世界公认的汽车社会门槛。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汽车社会来得实在是太快了。社会心理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是当代困绕世界各国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在中国,私家车从奢侈品到生活的必需品走过了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十年的时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却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闯红灯、酒后驾驶、遮挡号牌、不系安全带、超速驾驶、乱并线超车、长时间占道停车、拐弯不打灯、开车打手机、无礼乱按喇叭,从车内抛撒垃圾等等不良甚至是违法的开车恶习,随着车辆的增加、驾驶人的增多也在成倍地增长,由此带来的交通混乱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已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从而使人们对汽车这种本来无善无恶的交通工具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汽车时代如果简单的从数字上看是一个汽车保有量的问题,但从社会心理上讲却是一个规则与文明的问题。汽车和所有的现代科技产品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给人带来伤害和麻烦,而规则与文明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正向功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效应的最不坏的解决之道。
从这个角度讲,驾驶证新规的出台其本意就在于以法律的形式矫正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与汽车时代不相符的驾驶不文明行为,打造一个文明的汽车时代。如果说一些网友对新规的第一反应是太严厉的话,那恰好说明新规触到了一些人驾驶习惯的痛处,也恰好说明新规出台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在一个文明良好的驾驶习惯还不能成为社会中一些人行为底线的时候,法律的强制力未尝不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一剂猛药。因为法律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有引领时代道德风尚的作用。
当然,道德与文明终究要靠内心的自觉,新规虽然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其本意还是在于引导,毕竟中国的交警虽多但和汽车总量和驾驶员总量比起来还是少得可怜,交警执法的作用是一部分,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共识和内心自觉才是打造文明汽车时代的真正动力。
好像是要为新规作一个注解,据《上海商报》报道,10月15日,沪陕高速崇启大桥往上海市区方向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行驶中的尼桑轿车撞击护栏后失控,一路撞倒8名养护工人,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而制造这起惨祸的是一位刚刚拿到驾照3个月的18岁年轻司机。经初步调查,这位司机称当时低头捡眼镜,导致了车辆失控。有数据显示,我国四成的交通事故是由3年以下驾龄的新司机造成的。有媒体称新司机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马路杀手”。
为此,新规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规定,驾驶人在实习期内驾车上高速公路必须由持相应或者更高准驾车型驾驶证三年以上的驾驶人陪同,对由于陪同人员的错误导致的交通事故,陪同人员要承担责任。同时,明确民警违规考试发证的法律责任,规定对3年以下驾龄的驾驶人发生交通死亡事故的,倒查考试发证民警的责任。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新规的严厉,而没看到严厉背后的严峻(形势),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已落后于这个时代。我们期待“史上最严厉”新规可以形成倒逼效应,倒逼我们的社会加速进入一个文明的汽车新时代。(烨泉)
·文明执法得民心——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十年回眸
·治理马路秩序关键在养成出行文明
·让“最严交规”唤起驾驶者的文明自觉
·严厉处罚能带来驾驶文明吗?
·闯红灯扣6分 更文明中国的序幕
·汽车文明需制度给力
·汽车文明需制度给力
·陕西日报:爱国更应恪守文明法治
·中央文明办文化部联合部署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南方日报:在法律与文明的基础上激扬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