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英模

司法行政干警:平凡岗位上一切的坚持都值得

2012-10-17 09:04:2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扎根基层无怨无悔解民忧真情感化无私奉献挑重担司法行政干警吐心声

郭二玲

窦刚贵

李培斌

刘艳

王德山

 

    主席台上,身材娇小的郭二玲起身走向发言席,用残损的手掌艰难地翻开发言稿。“我叫郭二玲,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一名年轻的法律援助工作者。我从失去双手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法律援助工作者,离不开领导、同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和培养……”话音刚落,台下已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0月16日下午,北京城朔风乍起,寒气逼人,但司法部机关报告厅内却是春潮涌动。司法行政系统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5位来自基层一线的报告人深情讲述了各自的感人事迹。

    他们当中,有数十年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为民解忧的司法所所长;有春风化雨,始终用真情感化改造人员的监狱警察;有秉承职业宗旨,勇担社会责任的执业律师;有身残志坚,主动申请到贫困地区服务的80后法律援助工作者。他们报告的事迹质朴生动,真挚感人,“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因他们的深情讲述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生死时刻诠释忠诚本色

    “此时,我来不及多想,站起身猛地扑向暴徒。暴徒挥舞的金属棍不断地打在我的头上、脸上、胳膊上。情急之下,我丝毫没有感觉到疼痛,只觉得一股温热的液体遮挡了自己的视线。”“反劫机勇士”窦刚贵的回忆,把人们带入了和田“6·29”劫机事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窦刚贵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巨臣律师事务所主任。今年6月29日,在为和田地区策勒县政府处理完法律事务后,窦刚贵登上返回乌鲁木齐的飞机。面对手持凶器的暴徒,他率先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对方搏斗,最终与乘客一起将暴徒制服。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我选择了临危不惧,挺身而出,选择了生死搏斗,血洒机舱。这是每个有良知的公民应尽的责任,这是每个法律人应有的自觉行为。”窦刚贵说。

    执业16年来,窦刚贵始终谨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使命,秉承为民服务的执业宗旨,勤勉尽责地办理每一起案件。在他看来,“律师”两个字意味着沉甸甸的的社会责任。每当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提供法律援助、无偿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代理法律事务,捐款、捐物、献血……他说:“捍卫正义本来就是一个法律人的生命线。”

    平凡岗位挥洒为民情怀

    即便微如小草,也能站出生命的傲然姿态。

    报告会上,草原“最美律师”郭二玲弱小的身影尤为人们关注。

    郭二玲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西园村一个农民家庭。在不满一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她的一双小手被开水烫伤,10个手指头陆续掉光,手掌也渐渐地萎缩。

    凭着惊人的毅力,郭二玲用残肢学会了“拿”筷子、“写”字,还考入黑龙江省鸡西大学法律专业,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但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郭二玲毅然放弃了做执业律师的机会,选择了法律援助事业。

    在服务地和林格尔县,作为当地唯一的法律援助律师,郭二玲住在小旅社不足7平方米的房间,担起了法律援助的希望。她至今记得,在她的努力下,一位饱受家暴之苦的贫困妇女得到了两万元的生活费。当事人的老母亲抱着她哭着说:“是法律援助帮了我们,是你救了俺们娘儿俩的命!”

    两年来,郭二玲一共接待求助群众咨询6000多人次,办理案件40多件。她说“我打算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54个村全都走一遍,推动建立法律援助联系点,使更多的老百姓得到法律援助。”她略显稚嫩的嗓音坚定、沉着。

    山西省阳高县司法局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讲述了另一个坚守的故事。

    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显著业绩,更多的是润物无声、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李培斌一干就是28年。

    司法所长虽然带个“长”,却不算个什么“官”。但在李培斌看来,这并不等于没有责任。“责任是什么?就是百姓的需要,就是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把党交给的工作落实好。”

    一次,村民刘某因纠纷将贾某打伤,还拒绝将其送往医院。李培斌控制事态后,以最快的速度将贾某送往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有人提醒他万一刘某不认账怎么办?李培斌回答:“这笔钱对我来说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但这几千块钱与两个家庭的安宁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刘某认账最好,不认也就算了。”

    这番话传到刘某耳朵里,令他既羞且愧,主动赔付了贾某的医药费,双方的“梁子”也顺利解开。

    “28年,有劳累也有欣慰,有艰辛更有快乐。但无论甘苦,我无怨无悔!”这是李培斌的心里话。

    坚守一线讲述公正追求

    “在所里,我们都叫她‘春艳姐’,而每次听到这个称呼,她总会报以我们一个温馨的笑容。”

    这位“春艳姐”就是张春艳,天津市女子劳教所二大队原大队长。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心爱的劳教事业,却在36岁的时候过早地抵达了生命的终点。

    从警16年,张春艳始终坚守在管教一线。为了提高教育挽救质量,张春艳殚精竭虑,以真情化解难改造人员的抵触情绪,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劳教人员。

    报告会上,同事刘艳深情地回忆起她的点点滴滴。大屏幕上,身穿警服的张春艳一如既往地笑着,安静而平和。

    2010年6月,张春艳被确诊患晚期原发性肺癌且肝转移。在与病魔顽强斗争的8个月里,她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工作。

    “就在她离开的前一天,在病床前,她摸了摸我身上的警服,断断续续地说‘我想穿着警服走’。”说到这里,刘艳已经泣不成声。聆听报告的人们在感动于她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同时,更为这位因积劳成疾而失去年轻生命的干警而扼腕叹息。

    报告会上,另一顶帽子上闪耀的警徽同样让人起敬,那就是广东省英德监狱四监区二分监区分监区长王德山。

    1996年,王德山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成为了一名监狱警察。

    在王德山管辖的分监区里,所有服刑人员的岗位设置,专项工种的选用,每月的奖惩考核,都要经过他的手。“可以说,只要稍微放松,各种糖衣炮弹就会乘虚而入。”工作中,王德山坚持钱物不收、宴请不去、登门不见。每年,他为超过100人办理减刑假释,从未出现过一次投诉、一起错案。

    在外人看来,监狱警察的工作枯燥而又乏味。王德山说,他也有过迷惘,“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在哪里”。但看到一张张新生的面孔,他最终明白:一切的坚持都是值得的。(记者卢杰 见习记者曾敏 王建军摄)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