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争”活动为擎领,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工作着力点,提升队伍形象和民警履职服务能力
打造让群众满意的一流队伍是四方分局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分局以目前全省公安机关如火如荼开展的争创“齐鲁先锋警队”、争当 “齐鲁先锋警员”活动为牵引,着力提升队伍形象和民警履职服务能力。
活动中,分局党委提出了以践行“守护之神、服务之星、文化之魂”的山东警察精神家园追求为引领,让公安工作上水平,执法工作上质量,队伍建设上台阶和让社会更平安,让人民更满意,让党委政府和市局党委更放心的总体工作思路。
为营造“双争”氛围,分局党委率先提出了“三个看齐三个做到”即:党委成员向局长看齐,基层支部向局党委成员看齐,基层民警向支部班子看齐;凡是要求党委成员做到的局长政委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支部做到的党委成员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民警做到的支部成员首先做到,在全局上下掀起“创满意”活动的新高潮。在此基础上,紧扣活动主题,部署开展了“当主角、为争创”座谈讨论。双山、海伦、开平路派出所组织民警开展了“通过外部看内部、通过群众看队伍”活动,切实增强群众意识、危机意识、服务意识。鞍山、阜新、平安、嘉兴等派出所,开展了“我是谁,为了谁”主题研讨和主题班组会活动。通过活动,广大民警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双争”活动中来,积极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严谨的作风形象投入工作中。
为提高“双争”能力,分局精心研究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把民警最需要掌握的法律法规、公安业务和群众工作能力作为教育训练的主体,把教育训练向实战化转型作为重点。他们以警务流程再造、闭环优化、打防控平台应用系统全员集中培训为重点,采取送教下基层、上门搞培训和专业对口式集中轮训办法,使教育训练岗位化、经常化。同时,搭建形象礼仪培训平台,以《青岛市公安民警基本形象标准》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礼仪为重点,将市局下发的“形象标准”六大类二十四条具体内容进行逐条逐项分解细化,积极开展警容警姿、基本礼仪教育培训。截至目前,没有一人因执法执勤不规范被投诉;没有一人因着装礼仪不规范被督察。
“双争”活动期间,分局结合开展的“警民携手,共建平安”活动,与辖区380个单位、23个区域、281户家庭落实了“三包”责任,共斥资10余万元,免费为辖区13万户居民上门安装“防拉栓”18600余个,为商业网点、业户免费安装“震动警报器”750余个,为群众免费发放《安全防范手册》38000余册,解决实际困难270余件,回访案件受害人及亲属1650余人,收集意见建议300余条。
坚持在“小”字上做文章,转变警务工作方式,为公安工作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分局始终把“警务跟着民意走、民警围着群众转”作为工作的指向标,坚持在“小”字上做文章,创新工作“小举措”,延伸队伍管理教育“大触角”,不断为队伍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分局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推行小警务十佳公安局。
“工人师傅你们好,今天我们来和你们一起劳动,是专门向你们学习的……”近日,青岛市公安局四方分局水清沟派出所所长刘伟带领部分民警来到青岛纺织机械厂,加入到热火朝天的纺织机械生产线。有三十多年警龄的傅维林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警察,只有设身处地体验群众所面临的困难,时常以一名群众的视角透视自身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这是分局开展的“劳动换位小体验”活动。他们从队伍管理方面入手,开展“小活动”,延伸“大教育”,使民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转变观念。除此之外,分局还开展了“讲身边的爱民小故事”活动,每个周五“民警学习日”时间,民警都会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讲述“小故事”,与大家“共享”,使民警在感同身受中,增强民本警务理念、群众观念和重“小”做“小”意识。
分局党委感到,从历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来看,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小情”始终是影响民意的一把尺子。他们按照“破小案得民心、追小赃惠百姓”要求,着力侦办“小案件”。坚持“四个必到”,即带班所队领导、办案民警、技术人员、社区民警必到现场,提高“小案”侦破率。同时,强化“有警必接、有案必受、现场必勘、办案必访、有物必存、有赃必追”六有意识,由刑侦大队牵头,建立中小案件专案经营机制,注重从实体、程序、效率等环节入手,认真办理群众最为关注的“两抢六盗”、诈骗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侵财型、涉众型各类小案件,做到案件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嫌疑人不抓获不放过、赃物不追缴不放过,有力增强执法的社会效果和群众安全感。他们还开展“小回访”,建立受理立案、案件办理、案件处结、主办民警“四回告”制度,组织民警定期对接处警、案件受理和处罚人员,采取登门回访和电话抽查的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受访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满意度,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工作质量。
他们还延伸社会管理服务方式,倡导“小帮扶”,回应“小求助”,凸显“爱民情怀”,主动当好群众贴心人。要求基层民警遇到群众求助,不论问题大小,对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定要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解决;对于不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耐心解释、指明方向,尽量让群众少走弯路。以警务室宣传栏、居民楼道等为阵地,设立“警务小黑板”,定期进行警情通报、安防宣传,张贴办事留言条,提高警务工作透明度,方便群众处理业务。依托网上小警务室、小微博、小QQ群等,分类发布“防火灾、防盗抢、防手机短信诈骗、防机动车盗窃、慎见网友”等防范提示,使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了解掌握相关信息,让公安服务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
创新建立公安、法院、社区联动化解矛盾工作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对接向两端延伸,全面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分局按照“分局主导、派出所联动、多部门联调”的思路,全面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各种资源,创新建立了法院、公安、社区联动化解矛盾工作机制,并在分局湖清路执法办案中心建立了全市首个巡回法庭,作为联动调解工作地点,紧紧围绕排查、分流、化解三个环节,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对接向两端延伸,有效解决了排查不力、分流不畅、处置不当等问题。
工作中,分局坚持做到“三到位、三确保”,即:走访排查到位,层层落实责任,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入户走访,对矛盾纠纷做到心中有数,确保不遗漏;分流传递到位,对各社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风险评估,确保责任到人;落实措施到位,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受理不推诿、调查不拖延、调处不隔夜,确保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疏导到位,防止小矛盾演变成大矛盾、小纠纷发展成大事件。截至目前,分局已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750余起,群众满意率达100%。
2011年8月9日18时许,姜某因琐事与邻居范某发生争吵后扭打在一起,姜某左侧颈部、左侧脸部致伤,范某背部致伤。经鉴定,范之伤属轻微伤。瑞昌路派出所民警给双方当事人及相关证人制作了笔录,而双方当事人则各执一词,均称被对方殴打致伤。随后,民警多次调解未果。派出所将此案件情况向分局法制室进行了汇报。分局法制室积极联系四方法院,对案件事实证据共同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及态度制定了详细的调解方案。9月20日15时,四方分局湖清路执法办案中心巡回法庭对姜某与范某的纠纷进行了调解。法院工作人员给范某做工作,派出所民警与法制室工作人员给姜某做工作。经过工作人员两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范某终于答应由对方赔偿其一半的医药费即可,另一半医药费由其自己承担,姜某也同意赔偿范某医药费等费用共计人民币1200元并负担自己的医药费损失500余元。
在闭环优化中实现执法转型,执法活动全过程实现“体内循环”,从根本上提高执法效率、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
2010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服务态度不好、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作为等这些容易引发群众不满的突出问题,推出了110接处警、现场勘查、警民回访等系列规定动作体系。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向全面突破的转变,实现执法全过程的闭环优化管理,成为推动全市公安机关执法工作转型发展的关键。
“在一个体系、一个链条中便可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全过程控制是执法办案闭环优化体系为基层执法工作带来的一个重大转变。”四方分局副局长王厚财说,“现在,通过实行执法办案闭环优化管理体系,在上级层面实现了执法要素和资源的整合,把执法办案主要环节全部纳入系统中,实行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抓手更加明确、方式更加便捷,对办案过程的控制更加严密。”执法办案闭环优化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执法活动的全程控制。以“警情”为案件的统一入口,作为执法办案的第一步,通过对接处警、警情录入、警情分流等环节的规范要求,严把源头质量关。通过对110接处警、小案办理、伤害案件办理、现场勘查、警务回访等规定动作的系统梳理,按照执法办案的一般规律特点,整合执法要素,细化执法动作,从项目到环节再到动作,研究建立了包括8个部分24个环节52个规定动作的执法办案闭环优化体系,制度规范贯穿于整个案件,监督管理落实到民警个人,建立覆盖办案全程的执法链条,实现对执法活动的全过程控制。
以关键点设置强化执法风险控制是执法办案闭环优化管理体系的另一个目的。他们从容易引发群众不满和信访投诉的突出问题入手,在执法办案闭环优化管理体系中找出容易引发执法风险隐患的关键环节,按照“时效、质量、回访、报备、禁令”5个方面的要求设置了76个关键点,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民警的执法活动进行实时记录、可查可控,让民警时时处在监督状态下工作,能够从源头上预防执法不规范、不作为等问题的产生。这些关键点构成了执法办案闭环优化管理体系的一道“防火墙”。通过对关键点持续跟进的监测—纠偏—再监测—再纠偏,实现执法管理闭环优化体系的封闭、回路和良性循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执法风险隐患。“我们严格按照这些关键点抓落实、抓执行,不仅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提高案件办理质量,也从源头上保护了民警的执法权益。”四方分局法制室民警张义春说。
对于鞍山路派出所所长项鹏来讲,如今对所内执法办案情况可以说是 “一口清”。“自2011年12月23日市局在鞍山路派出所开展执法办案闭环优化管理体系试点工作以来,全所共接报警情762起,其中调解48起、刑事72起、求助315起、举报104起……”项鹏一边点击鼠标一边说,“以往统计所内的办案数量,要让内勤提前向办案民警要数,这样统计的数字水分大、不准确,更不用说对案件状态的统计了。现在通过警务管理平台只需要轻点鼠标,不仅可以完成各类警情、案件的统计,还可以实时监控案件办理状态以及出现的执法问题。”四方分局副局长王厚财说:“系统在产生考核结果的同时一并记录考核扣分的具体原因、责任单位、责任民警,便于被考单位的跟进整改和责任落实,真正形成了动作有执行、执行有监督、监督有考核、考核有评价的闭环优化管理模式。”(记者 王 进 通讯员 董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