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国家面对我国发展新阶段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民政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区民政局紧扣“为民”主题,按照区委、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和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致力于完善“四个体系”、服务“三大群体”、加强“三种能力”,发挥主体骨干作用。
一、主要做法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我局积极围绕“四个体系”、服务“三大群体”、加强“三种能力”,不断优化民政社会管理,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建设。
(一)围绕“四个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1.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一是着眼于保障民生,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低保、低保边缘、医疗和孤残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扩大救助面和救助力度,将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使贫困群众及时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加强与乡镇街道、部门以及社会间的沟通协作,抓好低保规范化建设、医疗救助、五保集中供养等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困难群众安居工程”等项目建设,有效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三是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步伐,筹建区慈善总会。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对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慈善助学、助医等力度。四是完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监督检查,完善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重点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规范审批手续,使救助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公平。
2.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一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推进村(居)民自治。同时,按照市局“进千户(社区)帮万户,促赶超增和谐”活动要求,开展“我为20户困难群众解难题、我为20个失业人员再就业”活动,共为城市社区435户困难户在生活上提供了帮扶、帮助406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了155项社区发展及居民生活难题。二是深化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根据省“阳光村务”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编发了《婺城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2012年工作要点》,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98.8%的村已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三是深入开展城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探索推行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村)委会、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加强对社区书记主任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整体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调整社区专职工作者基本工资标准,提高职称补贴,鼓励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
3.完善优抚安置体系。一是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妥善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在生活、就医、住房上加大力度,切实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机制,妥善做好优抚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款专用。二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重点是按政策做好退役士兵的职业技能培训、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等,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退伍军人就业。三是完善双拥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全区各级各界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协调军地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
4.构筑养老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一是优化集中供养,让五保老人安享晚年。在规范管理、改善集中供养“软环境”的同时,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中供养“硬环境”。对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启动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在确保五保集中供养、收养孤儿弃婴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化寄养服务。二是探索居家养老,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健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在城市社区及平原乡镇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对符合年龄条件的独居、空巢老人,提供保洁、精神慰藉、联络沟通等服务。全区已建成1家街道、13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面向全体老年人,根据不同服务需求,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三是关注老人需求,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加大困难老人帮扶力度,在低保、边缘等救助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困难老人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通过建设“星光老年之家”、老年电大、老年文艺团队等,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平台,解决老年人精神贫瘠问题;积极开展老年维权,制发老年优待证,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服务“三大群体”,进一步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1.对困难群体加强兜底性保障。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区已基本建立和完善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大病救助、流浪乞讨救助、临时救助、就学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捐赠、社会互助等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2011年发放救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灾救济、孤儿、流浪乞讨、大病医疗、临时救助等各类救助资金3773万元,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改善,发挥了民政救助在社会中的“兜底”作用。
2.对优抚群体加强优待性保障。按照进一步做好优抚对象和军队退役人员有关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临时补助机制,加大保障力度,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本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目前,我区重点优抚对象为1449人,每年退役士兵约220余人,军休对象46人。积极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点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为退役士兵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退役安置向自谋职业转移形成工作常态。
3.对特殊群体加强关怀性保障。建立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孤儿养育模式,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和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努力改善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和孤残人员的生活。全面启动集养护、康复、托管于一体的区社会福利中心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后将重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同时为孤儿、精神病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目前,我区福利院、四所敬老院共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人843人。
(三)加强“三种能力”,进一步提升民政干部素质
1.加强学习调研能力。针对民政工作业务性、政策性强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制度,通过定期组织征文、演讲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理念。同时,鼓励干部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不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扎实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促进全系统干部职工强化法制意识,依法、公正、平等对待民政对象。加强权力内控机制建设,督促党员干部在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慈善救助、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等救助政策时,做到阳光操作,不徇私情。
3.加强服务群众能力。认真落实首问负责等制度,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热情服务群众,切实避免“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发生。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损坏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人和事,及时进行问责处理,以铁的纪律提高干部职工为民意识。扎实开展“解放思想谋跨越、转变作风促提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干部职工不断改进作风,提升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民政工作线长面广,社会期望值很高,现有的民政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民政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如:在发展观念上还有差距,对解决民政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思路不宽、观念不新、激情不足等问题;在发展水平上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环境有待改善,重点难点工作还有待加强;在队伍建设上还有待加强,基层民政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尽合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年龄偏大,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培训不够系统。此外,财政投入比例仍然偏低,民政事业经费与民政对象保障资金仍然不足。
三、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民生保障工程的几点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民政部门要转变观念、夯实基础、整体协同、整合资源,围绕民生需求抓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1.积极转变观念。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全力落实领导意图,也要研究群众诉求,既有上级领导意图,也有下面基层民意,上下结合。在日常管理上要维稳,也要维权,把政策执行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拓展意见反馈渠道,保障群众话语权;及时解决问题,保障群众诉求权。在事务处理上要化解矛盾,为民解困,也要公开、公正,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防止急于脱身引发其它矛盾。在工作落实上要注重结果,也要讲究过程。
2.不断夯实基础。民政工作中基层政权建设所承担的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民政部门要把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和社区个体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加快“村改居”步伐,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把“为民”作为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整个社会细胞健康发展。
3.加强资源整合。要搞好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形成合力。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就涉及城管、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城乡低保收入核查也要劳动、银行、房管、民政等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化养老服务需要财政、税务、土地、医疗卫生、民政等共同制订有关优惠政策,业务上给予指导、政策上予以扶持,建立起有利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条件。此外,门牌号码都应该由民政、规划、住建等建立工作体系,保证地名、门牌与城市发展同步,让群众及时享有此项公共服务。
4.完善各项保障。在改进和拓展社会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解决“部门牵头,牵不动”的问题;必须保证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等社会基础保障的投入;必须建立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必须出台具体政策,解决从制度上予以扶持的问题;必须整合资源,解决优势难互补,工作不兼容的问题。
(作者:李志友 婺城区民政局局长)
·浙江金华婺城消防大队设立便民服务大厅
·网络社会管理创新的江东实践:网上网下共谱和谐
·浙江金华:“动静结合”开展消防安全宣传
·浙江金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让警方如虎添翼
·一拨110 一呼能百应 浙江推广社会应急联动“金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