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江西日报:科学发展观的三重理论意蕴

2012-10-08 15:53:4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日报 

    杨海英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一个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中国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与自觉的过程。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来看,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初始阶段,主要是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第一重理论意蕴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呈现出明显的转变,从一味强调“快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从唯GDP到更加关注民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走上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消费和投资出口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对中国社会来说,发展绝不仅仅止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包括事业的发展、道路的发展等更为高远、更为广大的层面。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容扩大了,科学发展观的定位自然也要相应拓展,这就有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二重理论意蕴,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层面认识科学发展观,就要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充实,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使得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宏大的理论建构与框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高高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但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这一特征使得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又呈现出第三重理论意蕴,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典范;科学发展观不拘泥于一些既有结论和个别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出的高度的思想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普遍适用性,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