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社会管理创新亮点纷呈:让百姓满意 促家园和谐
建立社区涉外调解室,将涉外纠纷化解在社区内;设立“老人义务互助小组”,为空巢老人筑起温暖的家;成立创新社会管理基金会,确保综治维稳长效化……近日,记者来到泉州,所到之处都可感受到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新变化。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创新方式,围绕着共同的目的:百姓满意了,家园和谐了。
一
10平方米左右的调解室,窗明几净,墙上挂着7块制度牌,每块制度牌都以中、英文标注。这里是设在泉州丰泽街道霞淮社区的全省首个社区涉外调解室——“东来涉外调解工作室”。
记者刚踏进调解室,一位浓眉大眼的年轻人迎面而来,他叫林东来,是该社区调委会主任。谈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林东来既觉得自豪,又觉得有压力。“社区内现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50多名外国人,由于语言、习惯和风俗不同,这些外国人在生活中难免与当地人产生一些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泉州形象。”林东来说。
凯伦来自英国,是一家外国公司驻泉州的代表,租住在霞淮社区。今年4月3日,他向社区求助,反映房东拒绝退还押金6000元。
凯伦说,去年11月3日,他与房东陈先生签订了一份为期半年的租赁合同。合同到期后,他要求陈先生退还押金并办理退租手续,但陈先生却说他弄坏了出租房里的沙发和地板,要求用押金赔偿。而凯伦认为,沙发与地板在其入住时就已有破损。
了解情况后,林东来找来律师及时介入,通过组织双方多次沟通,建议采取协商方式解决。最后,调委会综合双方意见后,作出了让他们满意的调解:陈先生退还押金5000元,另1000元作为房屋维护费。
林东来告诉记者,这两年,由他牵头调解的涉外纠纷就有16起,最终都能达到双方握手言和的效果。
二
从德化县城出发,汽车在盘山公路绕行1个多小时,来到南埕镇许厝村大山深处的几户人家。
“多亏了‘老人义务互助小组’,我家的农田才不会荒芜。”80岁的留守妇女王阿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王阿婆孤身一人待在家,唯一的孙子在外打工,春节才回家,家中所有的粗活和农活,都压在了她肩上。2009年,阿婆突然中风,卧床不起。不过,她家的农田却并未荒芜。在“老人义务互助小组”的帮助下,田里种上了时令蔬菜,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我生病时,一日三餐全靠互助组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挑水挑柴、帮着养鸡,还在我的地里种上菜苗。”阿婆感激地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空巢村’,全村有100多名留守老人。”74岁的周文配是许厝村老人协会会长,他介绍说,为解决留守老人的生产困难、生活单调、情感孤寂等问题,村里老人协会决定成立“老人义务互助小组”。互助小组由全村留守老人中身体健康、热心办事的32名老人组成,他们与71名需要帮助的老人保持密切联系,开展结对互帮互助活动。
对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老人,互助小组发动成员、村民捐资,还为病患户、子女入学困难户等解燃眉之急。不仅如此,互助小组还编写了250多首歌谣,在村里进行移风易俗、安全卫生、护林防火等宣传。
三
6月14日,一场热闹的综治宣传踩街活动在南安石井街头展开。踩街队伍中,8辆崭新的巡逻车和新招的90名专职联防人员让群众眼前一亮。
“人力物力的投入全靠创新社会管理基金。”石井镇副书记王泽锋告诉记者,石井镇政府在今年1月成立创新社会管理基金会,短短10天时间,石井镇企业家、乡贤们为基金会捐赠3200余万元。参与捐款的企业家林先生说:“这种实在、有效的公益事业,理应支持。希望通过这样的系统公益管理模式,让所有群众都能受益。”
根据该基金的管理办法,每笔基金的使用都要向捐赠者通报,专款专用;必须由基金办公室提出申请,经集体研究决定,报当地政府审核。
今年5月,石井镇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西福村一户困难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镇政府从创新社会管理基金中拨出8万元,对这户人家进行慰问,切实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创新社会管理基金并非只是一味支取,我们秉持可持续利用原则,在不动用基金原始资金的基础上,将之交由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资本运作,运作产生的利润部分投入到石井镇综治维稳及其他民生管理事项中,若需再追加投入,则由镇财政补齐。”石井镇创新管理基金会理事会会长曾小倡说。(包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