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节还是在单位过,最近工作忙,等忙完这段时间再回去吧。”谢战庆拿着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说。
家在西宁的谢战庆今年49岁,青藏铁路通车6年来,他一直在青藏铁路唐古拉线路维护车间工作,这个中秋节也将是他在唐古拉山度过的第6个中秋节。
谢战庆是青藏铁路唐古拉维护车间的一名护路工人,他和他的18个兄弟担负着格拉段雁石坪至唐古拉北段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
这一工区“十里不同天、一天见四季”,平均海拔达到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维护难度最大的线路区段,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
谢战庆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前,作为技术骨干被抽调到唐古拉维修车间的,作为车间“元老”,他见证了唐古拉线路维护车间的巨大变化。“我们刚来这儿的时候,住的是简陋的板房,喝的是河水,没有电,连个电话都打不通,每天工作都超过12个小时,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大家都吃不消。”
谢战庆说,随着车间的建设,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工友们都住进了新盖的楼房,吃上了井水,用上了能上网的电脑。
6年来他们工作始终如一,18名护路职工在车间党支部的带领下,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一直坚守在天路之巅。护路人员每天要巡护近10公里路段,平均上千次拧动沉重的扳手。青藏高原天气变化莫测,雨雪交加对他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2011年4月23日,唐古拉地区普降大雪,一尺多厚的大雪掩埋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马骥说,雪情就是命令,党员应急小分队冒着狂风、顶着缺氧,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除雪,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保证了线路的畅通。
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默默坚守,2011年唐古拉线路维护车间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马千里 李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