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查个辖区住户的资料就要从一本本台账去翻去找,麻烦不说,还耽误时间。现在,只要点点鼠标,想查什么就查什么,几分钟搞定。以前辖区群众要办什么事就一趟趟来回跑,现在所有的诉求都可以直接通过信息平台受理、转办或者答复,方便了群众,方便了基层。”说这话的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城西社区第七网格负责人卫海英。
卫海英说的信息平台是海北州7月中旬刚刚启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这套信息系统是根据海北州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的,起点和标准高、功能完善。录入了全州的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社会组织信息、治安重点部位信息、消防重点单位信息、以及计生、社保、特殊人群等基础数据,设置了矛盾调处、群众求助、信息报送等工作日志。基础设施、重点场所标注清楚,能够做到人与图绑定,查找方便、显示准确••••••”说起信息系统,陪同记者采访的海北州政法委副书记郭守仁底气十足。
郭守仁自豪地告诉记者,信息系统的启用,在青海省率先实现了州、县、乡(镇)、社区四级联网,实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公文传送、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也是海北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因地制宜创试点
海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辖4县,共有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总人口28万。境内有汉、藏、回、蒙古、土等多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社会文化多样共存,民族互动交往频繁。
201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海北州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州。“这既是对海北工作的充分信任,是交给全州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光荣使命,也意味着巨大挑战和空前压力”。海北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索南东智如是说。
索南东智告诉记者,为了给省委、省政府交一份合格的答卷,一年多来,海北州在城镇社区、农村和牧区探索、创新符合实际的差异化社会管理模式,发动各族群众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从中得到实惠,从而形成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归纳起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城镇社区管理模式。对全州城镇社区进行科学的网格划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整合服务大厅、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派出所、社保、宗教、计生、教育等基层管理服务力量,每一网格确定负责人、巡逻员、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员、信息联络员、服务项目代办员等工作人员,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着力推进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便民服务、自身管理等信息,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信息,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效率。
二是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在全州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立综治中心、综治站,依托中心平台,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平安创建工作,不断完善以联调、联防、联动、联治、联创、联帮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建立“便民服务大厅”、“综治工作中心”、“矛盾排查调解中心”等机构,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确定村干部为便民服务代办员,保证群众所要求办理的事项“件件有回音、事事有交代”。
三是创新符合牧区实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在牧区各乡镇开展便民综合服务,为边远地区牧民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在游牧民定居点,整合综治、宗教事务等部门力量,推进便民服务大厅建设。针对牧区地域广、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流动服务大厅,使社会管理服务延伸到基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夫妻警务室”,负责当地治安,为辖区群众办理户口、身份证,解决家庭纠纷等,真正做到了管理与服务二位一体。
三官两员夯基础
充分发扬“三官两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助理员、法制宣传员)在“平安海北”创建中的成功经验,注重发挥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使海北州综合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索南东智介绍说,一年多来,海北州各地区的“五大员”一是主动担当宣传员,引导群众筑牢维护稳定的思想防线。全州400多名“三官两员”深入联点村和社区,采取大会宣讲、小会座谈、入户走访、个别谈心,扎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反对分裂,使他们自觉投入到了维护稳定的行列。二是自觉担当调解员,有效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三官两员”发挥自身从事法律工作的优势,围绕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城镇拆迁、草场纠纷、伤亡事故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定期排查、随时调处,使基层大量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方便了群众诉求,也减少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三是认真担当预警员,坚固了基层治安防线。“三官两员”定期分析研判当地的社会治安形势,适时与村治保、调解组织进行沟通协调,并向群众以案释法、使农牧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显著增强,有效预防了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四是精心担当指导员,不断强化基层综治工作。通过指导村委会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工作档案等具体工作,推进了基层综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夯实了基层维稳的根基。五是全力担当联络员,密切了干群警民关系。各地的“三官两员”向上反映社情民意、向下传送惠民政策,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增进了群众的信任,赢得了群众的拥护,提升了干警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全州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调联动筑防线
把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注重各种调解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海北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又一亮点。
说到创新管理,索南东智如数家珍:
在全省率先实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州县分别设立“三调联动”指导中心,乡镇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中心,探索多样化的调解方式和手段。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归纳、分门别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办理。细化“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任务,健全完善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充实优化调解员,实现了乡镇、村、社区、学校、行业、寺院、工业园区、企业、集贸市场、重点旅游景区和游牧民定居点调解组织全覆盖。全州实行了领导干部“四包四抓”责任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矛盾纠纷联调联动体系,还在每年3月集中开展“大接访”活动,完善了州级联县领导下访、县委书记接访、党政部门负责人轮流接待上访等制度,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和疑难上访案件,减轻了社会管理压力,使大量社会矛盾解决在了基层,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在全省率先实施宗教寺院社会管理和民主管理措施,建立以政府社会管理和寺院内部管理相衔接的体制机制,把寺院作为基层社会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寺院的主体责任,推行了寺院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宗教活动审批和人员管理以及经费津贴保障制度,为寺院的规范化、社会化、长效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便于管理和服务,对僧侣户籍实行辖区派出所集中管理,在15所重点寺院设立了警务室,在一般寺院选派了责任民警。把寺院基础设施建设、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寺管会工作经费等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逐步解决了寺院道路、饮水、通电以及符合僧人的住房、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问题,做到了社会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特别是持续深入地开展了法制、感恩教育,大力推行“平安寺院”等活动,及时化解教派矛盾,引导信教群众求同存异,团结开寺,使广大僧侣和信教群众的自律意识、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明显增强,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全州宗教寺院平稳安定,未发生任何影响稳定的问题。
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海北州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服务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州、县、乡(镇)、社区四级联网,实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公文传送、信息互动、资源共享。设置的矛盾调处、群众求助、信息报送等工作日志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
一年多的试点实践,海北不仅给青海省有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海北特色的社会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海北社情民意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记者 韩萍)
·青海举办第二届全省检察机关运动会
·青海西宁:申诉风险及时告知
·青海玉树88家寺院配置数千灭火器
·青海兴海:实行“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新模式
·青海西宁出台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青海日报: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青海日报: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青海西宁城东法院庭审评查法官评法官
·青海开展“聚焦执法公正”主题宣传活动
·青海高院启动2012年“百万案件评查”工作
·青海刚察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多
·青海开展“聚焦执法公正”主题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