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一下,把自己当成信访人,很多看似很小的事情,对群众却是大事,因为它事关群众的切实利益”,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到厚街接访群众时强调,要带着感情去做信访工作,信访工作要主动作为,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这也是继今年5月启动全市市、镇(街道)领导干部大接访以来,又一次规模庞大的接访活动。不可否认,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大接访的启动,有着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性背景成因。总体而言,随着改革开放事业日益深入推进,利益的分殊和民意的分化,使得当下的社会治理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精神的复苏,公共管理领域一些萧规曹随、久成积习的固有做法,也正在受到力度越来越大的挑战和质疑。必须承认,一方面,这种社情民意的变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文明的必然过程;但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羁于某些制度机制的制约,公共管理体制与时俱进的变革,有时却依然落后于迅疾如火的社情民意的变革。这种情况下,作为在某些特殊时期和特别阶段的治理需要,各级领导大规模的集体接访下访,也就成为当下政治运作的必然了。
的确,作为某种非制度性的应急补偿反应,各级领导大规模的集体接访下访,的确可以旗帜鲜明地表明政府倾听民声、体察民意的态度和作为,亦及时有效地宣示了行政体系纾解民忧、抚慰民谟的施政态度和政治理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应急式的反应,并不具有制度建设所要求的公共性和日常性特点。必须承认,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中,真正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还必须构建某种坚定有效、制度化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这才是隐藏在大接访背后的制度逻辑。这是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硬道理。正因此,省委书记汪洋曾指出,要建立和健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制度机制,让领导干部将来可以不接访,才是大接访的最终目标。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必要看见,建立常规化法治化的制度机制,才真正适合当下社会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这样的一种公共规则,才可以真正“让领导干部将来可以不接访”。近年来,法治广东、法治东莞的大力推进,以法治重启东莞发展强劲的核心动力之所以一再成为主旋律,道理就在这里。这个思路和实践的背后,亦是这样一幅法治化、国际化的治理图景。正如世界银行每年所发布的《国别财富报告》,在所有发展要素中,法治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我们认为,观察当下全市市、镇(街道)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也一定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体系和价值视角。
毫无疑问,大接访是迈向现代治理规则的中途岛。现代社会条件下,任何民生之痛、民谟之忧的解决,都有着固有的解决问题的自身规律和原则,一方面,民生无小事,正如市委书记徐建华所言,要带着感情去做信访工作,要主动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接访不能仅仅止步于特定的日子和时期,一种更适合当下社会形势和未来发展要求的法治化制度机制和公共规则的建立,才是大接访必须走向的目标与方向。唐彬
·肖若海:开展大接访排查矛盾纠纷维护海南和谐稳定
·广西贵港政法机关“开门纳谏大走访大接访”综述
·吕梁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3个月排查矛盾55万件
·江苏召开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政法领导干部“三解三促”大接访活动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