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2010年10月18日,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将合肥市列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后,市委、市政府以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民计民生改善,构建和谐幸福社会。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组织协调工作;召开了全市千人动员大会,出台了《合肥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合肥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项目书》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确定了23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项目,分别由分管市领导牵头负责,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了项目量化考核指标,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核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督查,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带队,督查项目推进情况。今年7月下旬市综治委组织对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
目前,我市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具有合肥特色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部分工作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前列,得到中央综治委及省综治委的肯定和推广,《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社区“四化”建设全面推进
出台《关于推进全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意见》,全面推进社区“四化”建设。一是网格化。全市建立了4166个网格,有5060名网格责任人,城区网格化覆盖率100%,农村网格化覆盖率60%。二是组织化。将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两年来,社区有10人考入市直机关公务员,9人提拔为街道领导。三是信息化。全市8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四是服务化。投入5000万元建成64个城市标准化社区,15个农村标准化社区。建立区级社区服务中心6个,街道服务中心61个,社区工作站336个。形成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 第1184期安徽信息,以《合肥市积极探索“四四”社区管理服务新路径》为题,介绍了我市的经验。省委书记张宝顺批示:合肥市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上创造了很多好做法、新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
★社会矛盾化解网络基本形成
出台《关于构建合肥市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建立了8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2101个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册人民调解员16137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建立了112个创业孵化基地,帮扶6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累计投入19.09亿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统一,全市参保人员287.26万人,在全省提前率先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达月人均1342.62元。医药卫生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农合筹资水平由2009年的人均100元提高到2012年的人均290元,参合率达到100%,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8亿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1.61亿元,完成97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出台《关于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全市建立19个安置培训基地,9个县区级安置示范点和80个乡镇过度安置点,为刑释解教人员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性精神病人得到充分关爱
积极破解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难题,建立了“排查治疗救治三机制”。目前,全市被公安机关录入《全国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性精神病人1986人,其中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427人,全部在控。各级财政投入362.83万元,在全市实施贫困重性精神病人“解锁”行动,将贫困精神病人基本药费补贴纳入政府民生工程。
★预防青少年犯罪在全国介绍经验
出台了《合肥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实施方案》。目前全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820人,开展“亲情互动”结对786对,占91%,建立了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全国首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社会调查工作,完成166件520名被告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工作;成立了合肥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建立了224个留守儿童之家。全市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两次在全国进行经验介绍。
★吸毒人员戒断率大幅提高
全市共查处吸毒人员925人次,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709人。开展戒毒康复,强制隔离戒毒115人次、社区戒毒116人、社区康复28人。对解除强制戒毒的29名人员全部进行了无缝对接,受到了吸毒人员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志愿者服务实现常态化
市文明办成立了市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和合肥市志愿者服务总队,由市长任总队长,市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为副总队长。全市广泛建立由党支部、社居委和物业公司联合组建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现有18类志愿者38.6万人。涌现出市供水集团“贴心小棉袄”等50余个志愿服务优秀品牌。我市邓玲、贾志如当选2011年“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出台“1+16”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市综治、计生、财政、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在街道、社区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按千分之一比例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介绍、看病就医、文化娱乐、生活帮助、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在建筑工地试点推广“实名制”登记制度,逐人建立“平安卡”。在外流人口相对集中地建立人口服务站36个,成立流动党支部101个,为流出人口提供各项服务。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验全国领先
在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重大事项开展风险评估。几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坚持“先拆违、后拆迁”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榜公示”等制度,全市拆迁(违)1700多万平方米,涉及6.7万多户群众,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2011年11月,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南通会议”上,市长、市综治委主任张庆军作了经验介绍。
★广大市民安全感稳步提升
出台《关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若干规定》,对确定的全市73个重点排查整治地区和10个重点地段进行整治,广大市民安全感提升。
★老旧小区居民环境大幅改观
制定了《合肥市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全市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工作总体框架。投入1.02亿元,对80个小区323万平方米面积进行了综合治理,2.7万户家庭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计划再投入3.4亿元,对44个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
★构筑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编制了《合肥市天网工程布点规划方案》,三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4亿元,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报警和监控体系。在城区,布局选点10680处,布设探头16265个,建立监控中心64个;在全市1815家旅馆全部安装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建成道路监控636处,交通卡口32处,发生紧急情况时,15分钟即可封闭全城。城市技防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县城、乡镇主要道口、关键节点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800多个;在主要乡镇建立39个派出所监控中心;在农户家中推广安装“联网报警器”等防盗设施。
★治安辅助力量占总人口万分之十四
按照《关于加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目前全市已招录专业巡防队员11457名,占总人口万分之十四。肥西县在全县17个乡镇(园区)全面组建乡镇专业巡防队,蜀山区每年投入2100万元,在全市率先组建治安巡逻大队,目前全区90%以上的街面实现数字化治安防控,90%的农村加入“平安互助网”。
★“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机制形成
全市非公企业建立党团组织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在全国首创“实名制建会、台账式管理”模式,受到全总表彰;将400多家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之中。
★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全覆盖
按照“一抓三年”工作思路,强化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在全市140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全部建立了综治工作中心,有工作人员1575人。
·保民生践行人本理念 合肥法律援助可自选律师
·安徽合肥:“点援制”创新法律援助形式
·合肥 “点援制”法律援助 受援人可以自主选择律师
·合肥“点援制”:让困难群众同样享受诉讼的公平
·合肥首批信用档案11月上线 46个社会管理项目推进
·合肥日报:忠诚敬业 提升能力 甘于奉献
·合肥日报:忠诚敬业 提升能力 甘于奉献
·合肥日报:与时俱进保持党的纯洁性
·“平安合肥”成为合肥引资金字招牌
·51000名农民工子女合肥中小学就读
·社会管理合肥要找钥匙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