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要义

2012-09-06 11:00:4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四川日报 

    当前,我省(四川省)正处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作为建县才15年的年轻县城,大英县目前正进入快速工业化中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互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更是大英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的“问题社会”时期。大英自“拆除违规防护栏”事件伊始即受到社会关注,当地政府变压力为动力,以创新服务群众工作方法作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抓手,最终达到了预期目标。这个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案例值得深层次思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正从大一统社会逐步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分离形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转变。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已发生明显而且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行为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面对多元社会需求,中国的行政体制也逐步从行政全能型政府转向政社分离,把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的自我管理的职能分开,使得社会能够自我组织、自我规范并不断产生社会运作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大英“拆除违规防护栏”事件后各方发声,其实是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治理”理念的碰撞。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治理”与传统的“管理”相比,“治理”首先是拓宽了权威的来源基础。权威不再仅仅来源于法令法规,还可以来自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其次拓宽了权威的来源部门,即权威不再仅仅来源于政府机构,还可以来自社会团体。最后扩宽了权力的运行方向,即权力不再仅仅以自上而下的单一方向运行,还可以是上下互动式的运行。

    大英的“拆违”权威性应该说是“充足”的,但为何还有人“发杂音”?随着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一个地方能否体现党和政府“有效执政”与公民“有序参与”,关键在于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能否从上传下达的命令服从型领导和管理方式,转变为以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实现党的领导和政府行政。

    “治理”的最高标准是达到“善治”,这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要义。“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大英“拆除违规防护栏”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有“政府的影子”,表达民意的渠道也十分畅通,作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纽带”、“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组织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给我们解决好政社互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通过“问情于民”来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通过“问需于民”来落实选择权,通过“问计于民”来落实参与权,通过“问绩于民”来落实监督权,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让人民检验”。期望大英能以此为契机,固化前期成果,不断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总结基层社会建设经验,为同类城市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供有益经验。

    (作者:李向前  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构建地方特点的社会管理模式
·江苏昆山淀山湖镇:社会管理“强”根基 创新服务“润”民心
·新郑:社会管理 民生优先
·湖北宜昌创新社会管理“格格”发力便民贴心
·浙江瑞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管理:以善治筑和谐

·社会管理:以善治筑和谐
·湖北宜昌社会管理创新:从“管理服务”到“服务管理”
·以善治筑和谐——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创新述评
·济南市中区社会管理创新再出新亮点 3D数字管理平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