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牛街派出所调解员马长恩(左二)和民警在为当地群众调解矛盾。 (资料图片)
北京牛街地区现有常住人口5万余人,暂住人口1.2万人,有28个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是北京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回族群众1.2万人,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这里的民族和谐工作是如何开展的呢?
9月3日,记者一走进牛街派出所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就被挂满墙的锦旗所吸引,其中一面上写着“调解耐心细致,促进民族团结”。年届七旬的回族调解员马长恩向记者讲述了锦旗背后的故事。
牛街东里居民张某(汉族)与满某(回族)同住在一栋楼里。一天乘坐楼内电梯时,满某推着摩托车进入,张某认为妨碍了他,双方就此发生纠纷。酒后有些失控的张某将满某打伤,法医鉴定为轻微伤。满某认为“自己挨打了无法见老街坊,我们也一大家子人呢,可以教育教育他!”
调解员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讲清了维护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张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作出赔偿,满某也表示谅解。事后两人一起给调解室送来这面锦旗。
“两年来,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们感到各类纠纷的当事人以老人和妇女居多,尤其是在牛街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两个民族群众个人间的矛盾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民族纠纷。”马长恩感慨地说。
据了解,自2003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试点民事调解进派出所9年来,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组织、运行、保障措施,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0年3月30日,民调进所机制在北京全面推广实施。
牛街派出所政委王鑫对记者说:“为规范民调进所工作运转,我们建立完善了民事调解公示、工作流程公开、调解文书规范等日常工作制度。规范化运转促进了公正解决纠纷,实现了民族和谐。”
据介绍,民调进所又称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是在公安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通过人民调解走进派出所,针对治安纠纷、民间纠纷,整合政法资源,综合运用行政调解、民事调解、诉讼调解等手段,在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整合,是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的新机制新方法。
王鑫透露,民调进所机制运行以来,社区居民反映家庭矛盾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纠纷的激化和转化,更加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到目前为止,牛街派出所民调室共接待群众300多人次,日常回答大量群众咨询法律问题。由于调解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仅表扬的锦旗就收到6面。记者 张庆水
·北京二分检创立"六动六式"工作格局助力执法规范
·北京牛街派出所:执法规范 细节处彰显执法为民
·北京检察院第二分院积极推进诉讼民主和执法透明度
·北京最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民调进所规范化促民族大和谐
·北京牛街派出所:让人民满意的“孺子牛”
·北京牛街派出所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有效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北京牛街派出所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有效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北京牛街派出所感受“新”意
·北京:独居老人深夜摔伤民警及时赶到救助
·北京前八个月破刑案六万余起
·北京警方:今年以来绑架案侦破率100%
·北京大兴:公共服务编织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