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9月3日电(王苗苗)牛街,北京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辖区内有28个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其中回族群众1.2万人,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辖区环境里,牛街派出所通过细化完善执法制度规范、强化落实执法场所功能区规范设置、强力推进执法信息化手段应用、全面健全完善法制员制度以及推行立案公开、民事调解进派出所等执法办案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执法规范化及为民服务水平。
强化落实执法场所功能区规范设置
按照公安部和北京市局的部署,牛街派出所进一步完善了执法办案场所的规范设置,合理划分了接待区、办公区、办案区、生活区四个功能区。
进入牛街派出所一楼大厅首先看到的就是接待区,这是日常接待群众的区域。考虑到牛街派出所特殊的地理位置,“治安接待”和“户籍接待”的指示牌还细心地用中、英、阿(拉伯)三种语言进行标示。办公区是民警日常办公区域,内设有法制警长办公室、调解室、警区办公室等;生活区主要是民警宿舍、食堂、健身、阅览场所。
办案区按照“安全、规范”的标准建设,突出强调“硬件建设是基础,管理使用是关键”。办案区采取全封闭门禁管理,与其他区域物理隔离,并装有全区域覆盖的监控探头,无盲区,实现对办案区使用及执法办案活动的全程监控。
办案区按照办案流程设置了人身检查室、信息采集室、候问室,询问室、讯问室等功能室。讯问室内有关工作制度及权利义务告知等内容上墙公示,并悬挂“父母含辛思早归,妻儿茹苦盼团圆”等标语感化嫌疑人。讯问室还备有录音录像设备,可以实现讯问过程的同步录音录像。
强力推进执法信息化手段应用
近年来牛街派出所根据上级部署要求和执法办案实际需求,充分运用执法办案平台,建立“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活动网上监督”的执法办案和监督管理新模式,不断夯实执法管理基础、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根据公安部执法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北京市公安局建立了执法办案平台,自2012年1月1日正式启用。派出所从接报警开始,所有的刑事、行政案件和事件的录入、审核审批都在平台上做,同时执法监督也在这个平台上即时进行。
执法办案平台的应用给办案带来极大的变化,归纳起来就是严、实、亮、快:
一是程序严。执法办案平台根据法律规定、执法细则、执法大纲的规范要求,对办案的各个环节及全部流程都设立了严格的标准,任何不规范的操作都走不通。
二是信息实。办案平台客观记录了办案信息、审核审批意见和执法问题,让每一步执法都有迹可查,哪一步出的问题都能及时查到,执法档案也都是平时办案的实数,可以对办案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对派出所来说,还可以通过对平台记录的接警和发案信息的分析,实时了解辖区的治安状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警力,将警力投向打防控工作重点。
三是透明度高。办案平台实现法制、督查等部门对案件办理的全程、实时监督,使办案更加透明,并且及时发现、纠正执法问题。
四是提高了办案效率。执法办案平台将多个信息库串联起来,既方便了办案时的信息查询,又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同时,通过案件网上审批、电子文书的自动生成,不用再往返刑侦支队报批案件,也不用花上几个小时等待领导签字审批了
全面健全完善法制员制度以及推行立案公开
牛街派出所建立了法制员制度,法制员主要进行案件审核把关、办案咨询、执法培训等工作,并对执法办案平台的应用进行指导管理。
法制员日常随警作战,能第一时间发现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收集总结经验做法。通过日常培训和案例讲评,一方面,对成功案例进行及时总结,提炼出操作性强的工作指引;对存在问题的案例剖析问题原因及危害,提出改进措施,有助于引导执法民警及时查缺补漏,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法制员自身通过讲评案例,进一步培养了法制员的把关、指导和服务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胜任“质检员”和“小教员”的双重角色。特别是法制员通过讲评活动,能被领导和民警所认可与熟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规范执法过程中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果。
去年依托执法办案平台,北京市局还全面推行了立案公开制度,牛街派出所经办案件,除涉密案件和不符合公开条件的案件外,报案人、被害人随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查询案件办理进展情况,并对民警工作进行评价,有效保障当事人知情权,提升执法公信力。今年以来,牛街派出所公开案事件情况200余件、群众反馈满意率达99%。
化解矛盾纠纷,民事调解进派出所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能力,北京公安局西城分局紧密结合地区实际,率先创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即“民事调解进派出所”机制,又称“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在公安户籍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通过人民调解走进派出所,针对治安纠纷、民间纠纷,合署办公,联动调解,整合公安、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局、法院等政法资源,综合运用行政调解、民事调解、诉讼调解等手段,在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发现甄别问题、归口解决问题,实现了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整合,是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的新机制、新方法。
北京牛街派出所调解员马长恩(左二)和民警在为当地群众调解矛盾。为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工作能力,北京西城分局紧密结合地区实际,率先创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即“民事调解进派出所”机制,又称“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是在公安户籍派出所建立治安纠纷、民间纠纷调解联合接待室,通过人民调解走进派出所,针对治安纠纷、民间纠纷,合署办公,联动调解,整合公安、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局、法院等政法资源,综合运用行政调解、民事调解、诉讼调解等手段,在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发现甄别问题、归口解决问题,实现了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整合,是人民内部矛盾调解的新机制、新方法。 北京牛街派出所供图
2010年5月20日,“民调进所”走进牛街派出所。按照规范要求,牛街派出所专门设置了调解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话、办公桌椅、饮水机等办公设备,积极创造良好的调解氛围。走进牛街派出所的“治安、民间纠纷联合调解室”,迎面的墙上就能看到那句“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的老话,这句蓝底白字的提示标语下是一面照片墙:上面记录下了调解成功后,原本的“冤家对头”握手言和时的笑脸。牛街调解室现有两位调解员:马长恩和白申元。这两位年近70的回族老人,都是从政法系统退下来的老同志。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他们每月要调解20多起纠纷。
调解时往往涉及到专业法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调解的难度,如何及时有效地调解各类纠纷,防止矛盾的激化,对民调工作人员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解员平日靠着“说服教育”、“倾听理解”、“拉近关系”、“解读法律”等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根据当事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来解决。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次要矛盾迎刃而解。比如,当事人石某来所反映其兄要将母亲的房屋卖掉,当事人石某不同意,认为此房屋是拆迁办安置的,石某属于安置对象,对此房有居住权,并当场出示了拆迁协议。经了解,调解员认为这房产纠纷涉及到产权问题和今后老人如何处理遗产继承问题,这是主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发生其他纠纷。后来,调解员找到了老人,了解到此房产权归老人所有。经调解,当事人双方达成一致,等老人百年后再提此事,纠纷得以化解。
近年来,牛街派出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规范执法,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先后多次荣立集体一、二、三等功,连续13年荣获共青团中央、公安部、团市委和市局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人民满意的派出所”荣誉称号;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评为“一级派出所”和“全国三基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优秀公安单位”,为创造一流警务,打造一流公安队伍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