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敏 周福振
2004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首次提出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包括执政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当年8月,他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党的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充分利用自身的执政地位和政治优势所能控制、支配并加以权威性分配的一切资源,是执政党实现执政目标可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的总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执政资源”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整合执政资源入手,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整合思想理论资源,注重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
思想理论资源即意识形态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软件”,它不仅为我们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我们党提供政治信念和精神动力。任何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充分运用思想理论资源。我们党唯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整合思想理论资源,注重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倡导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统筹兼顾,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党最新的思想理论资源。党用这一新的思想理论资源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取得了改革开放新的辉煌成就。
党的建设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持续推进。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到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再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都是理论创新的具体应用。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从2003年起,中宣部理论局每年推出一本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在党的理论创新与干部群众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思想武装的桥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注重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整合组织资源,注重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组织资源是党的执政资源中的载体与依托,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组织保证。它主要包括组织规模、组织成员、组织基础、组织原则四个因素。按照政党运作的一般规律,政党的组织规模、党员素质、作风纪律都会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执政效能。强基固本,才能长治久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整合组织资源,不断完善党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基层组织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中央先后下发了加强农村、街道社区、中央企业、高校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下拨专款加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等等。据统计,到2011年底,城市街道、乡镇、建制村、社区和公有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的党组织分别占99.91%、97.43%和99.33%。党的队伍日益壮大,党员人数已经超过8000万人,形成了一个结构严密、上下通达的组织网络体系。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而这个外在形式就是要看党的执政业绩,看我们党是否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所面临的问题。为此,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涉及全党7000多万党员、350多万个基层组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这次活动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了更有效地整合组织资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党组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巩固和发展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途径。
整合制度资源,注重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制度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根本资源。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的优化,依赖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效地整合制度资源,就是最大限度地分配、调整制度资源的不同使用方向,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高效益,实现制度资源的最大成效。这首先在于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作为保证。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党执政的制度资源,是党继续整合制度资源的基础和起点。
党整合制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十六大以来,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与良性互动。比如,实行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建立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差额选举,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选范围,党代会和党内选举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决策和监督制度逐步健全;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制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巡视制度,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更受重视,等等。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实践创新,党进一步提升了执政能力、巩固了执政地位。
整合民心资源,注重密切联系群众
有效地整合民心资源,是执政资源的一个核心问题。民心资源是我们党执政的最重要的外部资源,也是党合法执政的逻辑起点。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民心资源丰厚,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反之,民心资源不足,党执政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党始终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不断掀起党员干部下基层的热潮。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从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