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仚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要做好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干部是主体,是主心骨,必须从干部抓起,时时处处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面镜子对照自己,改进作风,善待百姓。
宋代名儒程颐说过:“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实践,使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顺应民心,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仍然存在一些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其根源大多在干部。
其一,现在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理应更善于开展群众工作,为什么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融洽程度还是不尽如人意?根源在干部。一些干部的群众观念淡化了,或缺乏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经验,或缺乏对群众的感情,或缺乏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不愿真正沉到基层,深入到问题多、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访贫问苦,问计寻策。
其二,国家法律制度日趋完备,为什么仍有少数群众的诉求得不到合理解决?根源在干部。有的干部没有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办事,有些事处理虽合法但缺乏情理,导致部分群众心不服、气不顺。此外,有的干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甚至动粗耍蛮,结果难免留下后患。
其三,国家惠民政策越来越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为什么仍有少数群众对干部有意见、有微词?根源在干部。是干部与群众思想交流少了、感情疏远了。
其四,电脑进村入户了,农家书屋也多了,广大群众学习提高的机会多了,理应更加通情达理,为什么有的干部却认为与群众沟通反而更难呢?根源在干部。有的干部只把群众当成管理对象,没当成服务对象,服务意识淡化;有的地方一年到头不开党员大会,更不开群众大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群众不知道,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群众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群众时时、事事配合干部的工作,肯定是会遇到障碍的。
其五,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强调加强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为什么有的群众还是不愿对干部讲真话?根源还在干部。有的干部难得进百姓门,做群众工作方法呆板,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不懂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与群众没有共同语言,群众自然也不会和你讲真话。
其六,上饶市曾两度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但在实际调研中,为什么还有群众反映不够幸福呢?根源在干部。一些干部忽视了群众比较观的转变,忽视了群众生活上的差异性,引导工作不力。首先,群众的比较观变了,过去习惯“往前比”,现在热衷“往后比”,更加关注发展的前景,关注未来的生活保障;过去习惯“向下比”,满足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今天热衷“向上比”,喜欢跟富裕户比,自然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过去习惯“纵向比”,今天热衷“横向比”,觉得与发达地区的人们相比,自己还是不够幸福。一些干部对此了解得不多也不深,引导不力、不科学。其次,尽管这些年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少数农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为官一方,一定要以更加鲜明的群众观点、更加坚定的群众立场、更加深厚的群众感情、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真正做到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为群众办事“实打实”、向群众宣传“情牵情”。
感情上“心连心”,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党的干部要经常扪心自问,自己在这个岗位上为群众到底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做群众工作,要将心比心,多做换位思考,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把群众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理。只要有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就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工作上“面对面”,就是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健全联系群众制度,解决干部“走下去”的问题。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到社区、民居、工厂、企业、学校、医院以及田间地头,深入到矛盾纠纷多、困难问题多、群众怨气多的地方,同群众交朋友,经常上门走访,随时掌握情况,切实解决困难。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领导接访工作,让群众话有地方说、气有地方出、怨有地方诉、事有地方办。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接近群众,会讲群众语言,会用群众的方法思考问题,会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的需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更好、更有效地为群众服务。
办事“实打实”,就是要认认真真为群众更多地解决具体问题、更多地办实事,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衣食住行、上学就业、邻里相处等生活琐事、杂事,这也是党员干部的正事、大事。把群众关注的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办好了、办实了,对社会、对国家而言,就是大功一件。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学会抓大项目,也要把群众要求解决的“小事”、琐事、杂事办好,不因善小而不为,要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上。我们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干扰,往往不是因为大方向、大目标有问题,而是因一些非主要矛盾、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引起的。麻木不仁地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拖一拖、办不办无所谓,这是非常有害的,其结果会使小矛盾转化为大矛盾,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各级干部做工作、办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密一些,对一些细枝末节也要解决好,不留“尾巴”,不留缺憾,做到把实事办实、小事办细、好事办好。
宣传上“情牵情”。在一些地方,有的群众得了实惠却不领情,党群、干群关系不融洽,这与群众不了解党的大政方针、不懂得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很大关系。善待群众,不仅要不断地深入群众,更要带着激情、带着理论、带着政策去宣传教育群众。因此,推动理论、政策、法律下基层、进农户,是组织发动群众,赢得群众理解、支持和信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善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注重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对话,大力宣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法律法规,帮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宣讲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宣讲就业、就医、就学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民生政策,帮助群众正确理解和掌握政策,让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