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北京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打造公安监管规范执法的先锋

2012-09-04 15:38: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在加强队伍建设、维护监所安全等方面狠下功夫

打造公安监管规范执法的先锋

    “如果能成为一滴清泉,我愿滋润迷失的灵魂;如果能化为一米阳光,我愿温暖冰冷的高墙。”

    ——摘自北京市第一看守所一位普通管教民警的日记

    近年来,在北京市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凝聚创先争优合力,提升监管工作标准,在加强队伍建设、维护监所安全、保障合法权益、服务诉讼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磨砺了新时代监管精神,成为公安监管规范执法的先锋。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连续8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看守所;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标兵看守所;2010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2011年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向我看齐——

    打造新时代标兵队伍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是一支拥有近200名民警的监管一线实战单位,民警队伍人数多、监管工作任务重,如何焕发队伍活力、激发战斗力、增强凝聚力是看守所民警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所领导班子从加强自身建设抓起,喊出了“向我看齐”的工作口号,工作中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形成了强有力的“向心力”。

    向心力源自所领导对监管工作的无限热爱,所班子6人均是从基层监管岗位被提拔任用的,所长、政委均有24年的监管工作经历,丰富的业务经验、始终如一的敬业态度使他们成为监所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的率先垂范、工作的多措并举,使得这支队伍拧成了一股绳。

    监管工作光凭热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为打造新时期监管尖兵队伍,北京市第一看守所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主动组织开展执法大纲、在押人员“五熟知”等业务知识竞赛,调动民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深入调研提炼确保监所安全的防控措施,研究出台了《监所安全防控体系》,从监所安全、队伍安全两个角度构建了坚强的防控网,增强了对监所安全的主动掌控能力。

    “安全”是监管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多项工作创新,率先实现“三岗合一”、率先建设看守所指挥中心、率先推广应用管教谈话语音录入系统、率先实现监所对社会开放;在对在押人员的管理中率先推行人性化管理理念。2010年4月,该所总结提炼了《防范在押人员死亡三四五六工作法》,提出把牢3个关口、抓好4个配合、做到5个迅速、固化6种证据的具体工作措施。此工作法被公安部转发至全国公安监管场所学习借鉴。

    教育感化——

    深挖破案屡建奇功

    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将教育感化、深挖犯罪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仅去年,该所就通过教育感化获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246件,查证属实66件,其中查证核实一起19年前抢劫杀人案,协助抓获网上在逃人员2名。

    2011年3月,因抢劫终审被判处死刑的被监管人员刘某情绪低落,这引起了管教民警的警觉。日常工作生活中,管教民警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并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在谈话时,管教民警反复宣讲法律政策,最终促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坦白了1992年4月中旬其在深圳市福田区入室抢劫一女子戒指、项链等物品,并将该女子杀死的重大犯罪线索。2011年4月,根据北京市第一看守所提供的线索,京深两地办案民警在刘某家中起获了从被害人家中抢劫的金项链、发票及首饰包等物品。至此,一起19年前的抢劫杀人案成功告破。后来,受害人家属专程从天津来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将一面锦旗送给管教民警。

    人文关怀——

    彰显法治最高境界

    在北京市第一看守所,管教民警们将以人为本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出了为困难在押人员解决生活日用品、给在押人员送生日面、办理亲情餐、亲情电话、视频会见等举措。实践证明,这些富有人情味的举措,对加强在押人员的教育感化工作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被监管人员李某患有癫痫病,发作时牙关紧咬浑身哆嗦,医生也一筹莫展。每当这时,管教民警都会给他用力按摩,直到李某放松下来,再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本来对管教抱有抵触情绪的李某,在管教民警的感化下很快转变了态度。

    每年,大年初一的饺子、八月十五的月饼,近500人次的亲情餐、600人次的亲情电话……除了这些,管教民警甚至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被监管人员的生日,并在当天送上一碗带有荷包蛋的长寿面。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管教民警努力让被监管人员及其家人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此外,北京市第一看守所2010年率先实行监所对社会开放,2011年共接待来所参观检查28余次、500余人,向社会展示了监管民警的良好形象。(记者 胡爱华)

[责任编辑:庞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