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实有人口

实现社区养老须形成多方参与的格局

2012-08-28 09:59: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日报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在热播的专题节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以广阔的视野、细腻的观察、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聚焦养老服务,对于厘清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的关键问题有很大助益。笔者认为,老龄问题专家当借央视之东风,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讨论引向深入。

    人到老年最担心的是什么?不外是行动不便、视听和认知能力衰退,以及养老照顾问题。因此,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关键,在于解决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和长期照护问题。

    比较多种养老方式,由于成本高、缺乏邻里氛围等因素,那种上千张床位的大型养老院模式现在已不再受到青睐。而社区照顾由于提供了就近护理、日托、全托以及居家照顾等多功能服务,更受老年人欢迎,应是未来社会化养老的主流。近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力推多功能的社区照顾模式。

    鉴于国内的社区照顾尚在起步阶段,资金短缺、场地限制以及缺乏专业人员等困难比较多,“社区能养老吗”成为人们普遍的疑虑。而这一疑虑恰恰反映了目前我们对社区照顾的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例如,谈论老年照顾,只强调机构养老的床位数和公共财政负担的一面,而看不到搞好社区照顾是扩大内需的机遇,看不到照顾需求所蕴含的市场和就业潜力。这一认识的滞后,也反映了社会工作、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在老龄问题研究上介入不足。

    笔者认为,搞好社区养老要有顶层设计的视野,关注行政、医疗和社区资源的整合,在协调福利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同时,形成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格局。

    就政府而言,高质量的公共政策离不开高水平的老龄研究,应当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老年研究中心,在多学科研究和老龄产业开发的结合上下功夫。要重视养老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推进护理保险制度的同时,加大对社区照顾相关从业者的政策优惠,例如对日间照料和托养的服务实施补贴制度等。

    就社区而言,中国社区的居委会建制已为整合养老福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区养老需要在政府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制度创新,搞好养老服务项目的准入、评估和监督,将社区福利资源的利用和老龄产业的开发集合起来。

    国外企业在投入社区照顾、展开连锁经营方面已有充足经验,现在,国内社区和企业的合作也开始了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北京已有社区开办了爱老家园,委托养老服务公司经营,其服务内容包括:托老服务、老年饭桌和送餐服务、上门护理和养生服务等。目前,这一爱老家园用于护理失能老人的床位数已达到总量的60%,远高于一般养老院的比例,切实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由此看来,展开连锁经营的探索,延伸养老服务的产业链——中国企业在开发服务流程和培育规范的养老消费市场方面大有作为。(缪青)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京养老院拟取消担保条款
·从乡村到社区:一体化养老模式覆盖河北城乡
·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凸显养老严峻形势 多重困境待破解
·深圳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新员工试行“保险+年金”
·海南省出台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
·内蒙古“十二五”要建2000个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

·内蒙古“十二五”要建2000个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
·安徽:完善老年社保制度 推行居家为主养老模式
·丰城公安局全力服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三万多老人享幸福晚年 银川市西夏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督办代表重点建议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养老机构数据直报系统及数据库验证试点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