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
——北京卫戍区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人员抢险救灾纪实
司儆 周景红
▲ 7月22日北京卫戍区在通州张家湾镇救灾。刘阔摄
▲7月24日北京卫戍区在房山区张坊镇医疗救护。刘桂利摄
▲ 为灾民保障生活用水。 张运全摄
▲ 装运救灾物资。赵振远摄
▲ 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解救转移被困群众。 赵波摄
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
7月21日,本市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大雨滂沱,山洪肆虐,房山告急,通州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危难时刻,北京卫戍区闻令而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驻军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紧急驰援,奔赴受灾地区支援救灾善后工作。
发挥优势 紧急部署
以最快速度到达抢险一线
7月20日,特大暴雨来临前一天。
卫戍区接到北京军区和北京市防汛办的通知后,主要领导要求部队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和可能发生的汛情,扎实做好抗洪抢险准备,认真搞好自身安全防范,随时准备组织部队投入抢险救灾。
21日,北京下暴雨,卫戍区领导要求防汛事宜急办、快办、特办,卫戍区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向驻军部队通报汛情,部署抢险救灾部队兵力,明确指挥关系和指挥层次,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
下午3时左右,北京卫戍区下达防汛预先号令,一场特殊的战斗即将打响。
雨,越下越大。周末的卫戍区机关和部队一派忙碌景象。在家休息的机关干部纷纷赶回办公室,投入到救援准备工作。担负抢险救灾战备任务的部队,平时训练有素,忙中有序准备物资,检修了车辆,全面做好快速反应、高效救援的各项准备。
14个区县人武部作为牵头负责部队防汛指挥机构,对辖区驻军防汛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明确任务和责任,形成“拳头”力量就近实施救援行动。
考虑到投入的部队多,又是不同建制关系,部队与部队之间、部队与民兵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工作量大。卫戍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协调作用,利用部队成建制、有组织、有装备、有战斗力的优势,坚持就近用兵、量险用兵、机动用兵的原则,按照应急机制做好指挥协调工作,使驻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联为一体,抢险救灾力量形成合力。不到24小时,在卫戍区统一组织协调、周密安排下,卫戍区部队和驻军单位共出动兵力2376人,动用车辆60多台次。增援部队全部以最快速度到达抢险一线,为控制险情、转移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
火速驰援 冒雨施救
一夜转移被困群众两千余人
21日18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
18时35分,南窖乡部分民房被冲毁,30多人被困。北京卫戍区立即组织100名官兵前往救援,拉开了驻京部队抢险救灾的序幕。暴雨中,身着迷彩服的官兵趟水救援,至22时30分左右,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19时50分,房山区人武部接到区防汛办通知:青龙湖镇上万村少年军校350名孩子、60名工作人员被困,请求部队救援。人武部部长郝恭平、政委韩裕,分头打电话给驻区消防武警中队和北京军区某团部署救援任务。两支部队带着3艘冲锋舟和150件救生衣火速前往。3个小时后,少年军校所有被困人员在官兵的帮助下,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19时55分,房山区大石窝镇后石门村、夏庄村被淹,近500名村民和游客困在房顶和树上,情况十分危急。卫戍区某防化团闻令出动,迅速派出100人救援分队,兵分两路,转移群众,抢运物品。
夜黑,伸手不见五指;大雨,仍在下个不停;水位,一直上涨漫延。洪水的咆哮声与群众的呼救声交织在一起,让人一阵阵地感到揪心。官兵们用背包绳相互连在一起,借着手电的微光,一步一挪向一户户农家摸索前进……经过连夜奋战,400多名村民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域,48名被困游客安排到部队招待所休息, 16名受伤、感冒的游客得到及时医治。
北京城区多座立交桥积水,交通被迫中断,部分路段还出现河水倒灌淹没路面的情况。21时40分,卫戍区某司机训练大队出动100名官兵、8台运输车,装运沙袋封堵水流,突击抢排4座立交桥积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暴雨带来的影响。
23时05分,卫戍区某师直属队出动100人,在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转移15名老人和儿童,疏通12处下水道……
据统计,仅21日晚,卫戍区协调、安排14个团以上单位执行救援任务,大部分部队都在通宵救援。截至22日凌晨,救援部队共解救、转移被困群众2015人,抢救、抢修车辆200余辆。
勇挑重担 连日奋战
协助地方进行灾后重建
“全体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勇于承担任务,敢挑重担,全力以赴做好灾区群众善后工作……”23日上午,卫戍区召开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应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委常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郑传福,卫戍区政委高东璐出席会议并部署下一步救援工作。
与此同时,卫戍区派出3000余名官兵,兵分七路赶往房山区张坊镇、韩村河镇、大石窝镇、青龙湖镇、周口店地区、城关街道和通州区张家湾镇,协助地方进行灾后重建。
“人民子弟兵来了!”当官兵们手持救灾工具出现在村庄、街道时,老百姓们高兴地奔走相告。
大石窝镇后石门村,河道杂物堵塞,大部分村民家中进洪水,淤泥布满街道。正在河北某地驻训的卫戍区某防化团400余名官兵,连夜返回营区,来不及休整路途劳顿,急忙来到该村救援。一天时间,便对150余户院落进行了清淤、6公里河道进行了疏通。
当得知张坊镇至大石窝镇一线断水断电,该团紧急派出18辆喷洒车,奔赴6个村庄,为5000余人送去饮用水,满足了村民基本生活需要。
通州区张家湾镇大辛庄、何各庄和枣林庄,是“7·21”特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许多村民房屋、工厂厂房被龙卷风破坏。卫戍区某师直属队200名官兵在科长傅昊、王寿涛的带领下,清理折断的电线杆、大树。手脚被玻璃划伤,衣服被铁丝剐破,全身被汗水湿透,没有一人退缩,继续搬移阻路杂物,清扫满街污泥。
卫戍区某师组织官兵疏通河道、清理淤泥的同时,还组织了一支60多人的卫生防疫分队,带着专业医疗器材,进行道路消毒、开展医疗救护。他们在一个人员比较密集的村庄展开野战医疗器材后,不到15分钟,就有100多名受灾群众前来排队看病、领药,医护人员忙到夜幕降临才得到短暂休息。
仅24日一天,卫戍区救灾部队共疏通河道10公里、筑坝100米,清理路面30公里,卸载救灾物资100余吨,帮助清理居民院落420户,为700余人看病、送药,为10000余人送去饮用水,赢得人民群众好评。
真诚相助 感动群众
谱写新时期军民鱼水情
25日上午,10多名大石窝镇下庄村村民代表,带着刚从树上摘下的鲜桃,徒步送到卫戍区某团,对他们连日来的救援工作表示感谢。村民王宝贤激动地说:“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王宝贤说,灾情发生后,村里断水断电。这个团的官兵不仅每天早、中、晚定时送水,还派出防疫分队,对村里的河道、厕所、道路等进行消毒,有效防治了灾后传染病。“要不是解放军,我们全村人麻烦就大了!”说到动情处,王宝贤撩起衣襟直揩眼泪。
特大暴雨当天,张坊镇南白岱村老人李家魁家的牛棚垮塌,坠落的横梁砸伤了他的右小腿,造成骨折。由于村里的桥梁被雨水冲塌,一直未能到医院治疗。24日,卫戍区某师在村里开设了野战医疗站,通过车载手术台,为他作了接骨手术。
丰台区长辛店镇长辛店村许多村民家中进水,物品被浸泡。某团官兵闻讯前往救援。在一位老大妈家,一名战士清理垃圾时发现一个装有3000元钱的口袋。战士将袋上的泥垢擦拭干净,分文不少交给了老大妈。
房山区城关镇东沙河桥段,洪水冲断了防洪堤坝。卫戍区某团200名官兵组成一条长龙,取土装袋,一个个飞跑着进行接力赛。手磨破了,鞋跑丢了,脚起了大泡,可干劲不减。为了堵截堤坝缺口,中午,炊事班送来的饭菜无一人动口。
傍晚时分,已经一整夜未合眼的于洪源团长仍在带领队伍奋战。“团长,40多岁的人了,休息一会儿吧,别让身体吃不消!”面对身边人的提醒,两眼布满血丝、嗓子沙哑的于团长快人快语:“这点不算啥!受灾群众比我们辛苦多了。”他话音刚落,又加入到救灾队伍中。
一天时间,他们构筑加固了长50米、宽3米的堤坝。
官兵们一心为民的行动,感动了灾区的群众。许多群众主动上前端茶送水,邀请官兵到家中吃饭,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
不怕疲劳、不畏困难、清理淤泥、疏通道路、救治群众、防疫消毒……截至8月6日,卫戍区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累计出动兵力43000余人,动用装备2000余台,解救、转移被困人员2015人,救治群众3557人,发放药品5790余份,抢救抢修车辆200余台,疏通道路河道140.26公里,清理房舍2420户、倒伏树木720余棵,清运受损车辆5台、死亡牲畜1580余头,装运物资3249吨,运送居民用水1697吨,加固堤坝21.53公里,装运沙袋134000余个、沙石料5600吨,清除淤泥2020吨,消毒面积83万余平方米,抢筑拦河堤坝两处,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一起。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卫戍警卫官兵用忠诚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