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山宗水源,壮美而苍茫冷峻,神奇而高寒旷远。
2006年7月1日,东起西宁,南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跨昆仑、越巅峰、走羌塘,青藏铁路是名副其实的天路。960公里穿越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最高点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天路,是经济线、政治线、文化线,是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截至今年6月30日,青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5276万人,运送货物2.45亿吨。客、货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2491万吨增长到2011年的1060.2万人、5164.3万吨,为青藏两省区实现GDP年均增长10%以上做出重大贡献。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天路上,高高飘扬的是鲜红的党旗,走在最前面的是共产党员们。
高原雄鹰
“浩浩江河涌,巍巍昆仑横;瀚海八万里,雪峰傲碧空;冰川江河涌,天险鬼神惊……羚羊跃健步,神鹰舞长风”,诗人刘延军这样描述青藏高原。
能在高原的蓝天上自由翱翔的,是雄鹰。能在天路上纵横驰骋的,是雄鹰般的青藏铁路人。
2006年7月1日,在格尔木火车站的平台上,胡锦涛同志为青藏铁路首趟旅客列车剪彩。担当这趟列车牵引任务的,是西宁机务段格尔木运用车间司机姜森林。
“我一定要当一个最好的火车司机。”当还是一名普通的检修工人的时候,姜森林就立下了这样的目标。他拿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一名“问不倒,考不倒,难不倒”的金牌司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从望昆到格尔木,161公里,走一个半小时,海拔4800米下降到2800米,落差2000米。过玉珠峰的时候,要插管。”开了23年的机车、今年49岁的老司机李文说。他的安全行车记录是852323公里。玉珠峰,是昆仑山主峰。他说的插管指的是吸氧。在高海拔缺氧线路,司机插着吸氧管驾驶机车,是青藏线的一道经典风景。
李文一家三代都是高原高海拔机车司机。“我们是机车世家。9月份,我儿子就上来了。”说起自己的儿子,李文的眼睛里闪烁着特别的光彩,而同样的光彩也曾在李文的父亲眼里闪耀过。
“作为集机车运用、检修、整备、救援为一体的格尔木机务段,运用车间有280多位机车司机,党员比例达到74%。人员安全、机车安全整体稳定。”机务段党委书记黄海言语中充满自豪。
“平时像只猴,雨天像只鸡,雪天是圣诞老人。”32岁的任城介绍起调车作业来很生动。他是三等中间站哈尔盖站的调车长。“猴子”,比喻他们扒车、跟车时的上蹿下跳或寒风中缩成一团;“鸡”,比喻他们总是露天作业,风雨中毛发直立的样子;“圣诞老人”,比喻他们在风雪中须发皆白。“我们现在一天24小时大概编解1700多辆车。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出去作业。”和任城搭班的连结员马学红平静地说。
拉萨西站调车组是在海拔近4000米、高寒、含氧量仅为内地40%的地方作业。4个班组共16人,其中藏族职工2名,每昼夜调车作业7批、调动钩数81钩、调动辆数362辆。6年来,拉萨西站运输货物950余万吨。
青藏铁路公司坚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末,公司运输业工人中高中及以上文化人数占到近93%。“他们都是高原雄鹰!”青藏铁路公司党委副书记朱华新骄傲地说。
天路道钉
天路神奇,而神奇来自平凡。
神奇的天路,是由一段段钢轨焊接而成,一道道枕木铺就,一颗颗道钉固定。那些常年在青藏铁路沿线工作的养路工、线路工、接触网工、电力工和治安民警,坚守着平凡的岗位,被称为“天路道钉”。
青海察尔汗的“万丈盐桥”天下闻名,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铁路工人先锋号”两个“全国先进”荣誉的格尔木工务段达布逊线路工区正在盐桥的中间,担负着青藏线K708至K738上下行60公里正线和达布逊车站站场5股道18组道岔设备的维修任务。海拔2800米,气候干燥,盐碱风肆虐,外面走一天,嘴里都是咸的,耳朵里可以掏出不少矿物质来。
达布逊是个老典型。32名职工,6个党员,每个人都有“执行令”,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即使没有“天窗”(特指无车通过时封闭线路内的维修时间),工区里都按时按点学习和整理内业。这里的职工丰富了大庆人的创造:白天和夜晚一个样,雨天和晴天一个样,领导检查和不检查一个样,督导和不督导一个样,数十年一个样。
“我们的主要作业是起道、捣固、拨道、改道、曲线正矢(找水平)。辅助作业有锚(螺栓)固、路肩除草、线路外观整治、整修网围栏。”在一个临时要的“天窗”时间里,西宁工务段哈尔盖车间那仁工区党员工长方圣泉向记者介绍。他干了27年的养路工,一眼可以看出1公里内钢轨轨向几毫米的偏差。而正常的标准轨距是435毫米,允许的偏差仅在正负1毫米之间。方圣泉正带着7个人的作业小组在轨道上作业。他们的工具有一台27公斤的起拨道器,自重45公斤、加满油有100公斤的螺栓机,还有9公斤的撬棍,450毫米活口扳手等。“铁路养路工,说起来是粗人,其实干的都是细活,而且是用几十公斤重的工具干几毫米的活。”
“4513,意志如山。”这说的是青藏铁路公司最小的直属站——海拔4513米的那曲站。那曲站有职工49人,党员20人,担负着管内那曲、安多2个有人站和10个无人站的运输组织及那曲物流中心的经营和运输安全生产服务。青藏铁路那曲直属站是全路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站区。即使在最好的季节8月份,这里含氧量也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冬天仅有内地的37%,即使坐着不动也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
那曲派出所下辖的安多警务区,号称天路第一哨。所在安多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车站。“4702,不当第二”,就是这里的党员们喊出来的。
越是艰难的地方,党员的先进性越突出,为了实现争创高原一流车站的任务目标,那曲站不断推动班组党支部工作扎实深入发展,实现了党员“四个零”:零误差、零缺陷、零故障、零违章。
在海拔4850米的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二层楼上贴着一幅口号:“来到雪域高原,我们就热爱这片土地;选择这份职业,我们就只顾风雨兼程。”
“我们是天路最高的道钉。”面容黧黑、形销骨立的车间党支部书记马骥这样说。他患重感冒3天了,同事们一直在劝他下山。在高原上,最可怕的就是感冒引发的肺水肿,一般3个小时内就可以致命。可他坚持留在山上。
正是在党支部的团结带领下,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车间职工围绕确保高原冻土线路稳定和运输安全畅通两大主题,积极应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冻土线路上设立“技术攻关示范区段”,累计完成近10万个各类数据的观测记录和搜集整理,摸清了高原冻土路基在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通过改进作业方法,实施精检细修,使管内线路质量大幅提升,安全基础不断夯实。2011年,唐古拉车间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中国在青藏铁路沿线全力治沙保障“天路”安全
·洛桑江村:确保青藏铁路旅游高峰时期安全运行
·王建军:发挥综合治理优势 确保青藏铁路安全畅通
·洛桑江村强调:全力确保青藏铁路西藏段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