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角色错位 中国社区治理与基层行政对接存难题

2012-08-08 14:18: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怎么对接?

    基层社会管理必须向社区治理转变,吸收更多的社区力量参与公共管理,畅通社区管理的参与途径,建设和优化阳光行政、服务行政、回应需求等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治理,融合传统行政和现代治理的鸿沟罅隙。

    这就要积极改变传统政府一家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积极发展和培育社区各种形式的组织,明确它们的功能与职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给社区组织功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和服务环境。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全面理解社区的价值和意义,摆正对社区的价值认识。要认识到社区居委会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体系中最为基层的延伸环节,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工具,更是基层民众自己生活的社区,是他们自己的归属。

    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活动、利益以及文化认同等共同体,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社区的发展能够承载今后日益增多的社会功能和管理职能。

    其次,在组织建设上,加快培育各种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组织多元化发展。实践证明,每个组织都有优势和缺陷,单个社区组织在社区中都无法单独进行有效的治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无法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无法像政府那样采取合法的强力手段实行公共管理和保护公民的公共安全与人权;政府与营利组织又不能像非营利组织那样对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的、不计报酬而又受到受助者欢迎的服务。

    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都存在缺陷,相互之间的合作、协商、目标意志的达成,则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而达至善治之目标。

    政府组织与居民个人的互动也是社区良治的必要组成部分,政府工作在基层社区离不开组织化的居民,也离不开非组织化的居民。在多元治理中社区组织的职责明确,相互之间各自分工又相互依赖。

    因此,社区组织要在合作的基础上促进社区的良治,最终达到发扬民主、整合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目的。

    第三,合作机制上,要构建社区管理的科学格局,完善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合作对话机制。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管理和社会管理一样,需要坚持多元主体的多元合作和共同参与。要努力在各种组织之间建立一套合作对话机制。在这套机制中我们可以设计硬性的规定,也可以通过社区文化加以引导和规范。

    第四,文化建设上,要加强社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培育多元的公民社会文化。社区自治首先需要家园文化和互助文化的建设,需要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老幼之间的保护尊重。不仅要培育公民社会文化,通过公民社会的形成,增强公民参与意识、促进社团组织的多样化生存和发展,加快社团组织彼此以宽容的精神相互融合,保证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自主的管理的实现。

    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管理是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重点。

    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从微观的社会细胞抓起,把社会管理和服务延伸到院落和家庭,分布到社区和居委会,把重心下移到社区、村落,发挥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步骤。

    社区基层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必须根植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认识社区治理的实际内涵和积极意义,改革和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努力实现从“代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直接管理”到“主动服务”、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做到社区管理民主化,社区服务自主化,行政服务公开化、便民化,在社区层面上实现社区治理与基层行政管理的“无缝对接”。(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胡仙芝)

[责任编辑:王苗苗]
相关报道

·“市—区—社区”贵阳社区治理新模式
·四川绵阳探索交管新模式运用无限民力治理社区交通
·加强社区治理 助推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