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误区
在钟开斌看来,要走出这一怪圈,首先要走出认识上的诸多误区。
首先一点是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不是突击式地培养,也不可能靠一时的热情完成,它需要持续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功夫要下在平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是一种终身教育和训练。
何辉也指出,防灾与自救,其实包含很多专业技能,没有专业辅导,普通人很难掌握其中诀窍,掌握系统的防灾自救知识与技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是绝不可能靠一时的热乎劲就能做好的。”他说。
进一步而言,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是减少灾害损失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
其次,很多人都认为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忧患意识。往往是灾难发生之后方才后悔。
对此,何辉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例指出,很多地方,防灾训练与教育流于形式,组织单位只是选个日子、贴贴通知,人们爱去不去,自己也不太重视,而遇到灾情时,很多人手足无措,乱得像无头苍蝇。
再有,防灾自救中的木桶原理,总是被忽视。灾害发生概率的大小、损失的多少、救援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我们工作中的薄弱部分,也就是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无论其他环节做得多么完美,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常常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受访专家指出,目前很多灾害往往都是发生在管理最为薄弱,隐患最多又得不到治理的单位、场所,譬如,地下商场、网吧等场所,并且又经常是那些最没有安全准备和安全意识以及自救技能的人群遭受伤害。
不容迟缓的改革
要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灾害自救互救的现状,还需更加具体可行的措施。
受访专家建议,首先要推进全社会关于自救互救应急技能和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安全自救意识真正在全社会生根发芽。钟开斌建议,可以考虑将防灾自救等知识和技能作为大中小学的一个必修课以及企业、政府公务员的必备培训内容,以切实提升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
其二,灾害应急演练要进一步加强,并将之与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受访专家认为,演练是最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方式,有专家进一步指出,现实中的演练模式需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即从自我展示型的演练转变为发现问题的演练。重点是从演练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改进工作,而不是侧重于展示装备、反应速度等。
其三,建立和完善灾害评估学习机制。受访专家表示,目前中国缺乏一个完善的自我评估、自我调查、自我学习的机制。“灾害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要从中发现问题,全面改进。”钟开斌说。
目前,政府对于灾害救助,虽有一定反思,但远远不够。一位受访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我们的评估或者说“反思”基本是:总结经验多,汲取教训少,自我评估多,外部评估少,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每次重大灾难之后,一定是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进行调查,认真细致全面地进行评估。目的除了是追究相关责任人,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后,美国白宫、众议院等机构立即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经过数月的详细调查,先后发布调查报告。
白宫的调查指出,缺乏计划、组织和领导不力以及灾难应急反应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等是导致联邦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救援失误的主要原因。报告警告,政府在这次灾难中有17个教训需要汲取,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多达125条改进政府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议。
而众议院的调查报告则对众多政府机构和高官在风灾到来前后准备、组织、协调、反应不力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前署长布朗不得不引咎辞职。
其四,大力鼓励、发展民间志愿者救助组织,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承担起灾害管理应有的责任。
其五,政府要转变观念,形成一个新的氛围,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充分发挥公民在防灾救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一套齐心协力、共同参与的救援制度。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