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化让俺过上城里人生活
再访山东省诸城市农村社区
图为在诸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居民提供服务。(余东明 摄)
“啥是农村社区化?就是让俺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山东省诸城市十里社区邱衍珍老人如此回答《法制日报》记者。
如今在十里社区,像邱衍珍这样65岁以上的老人,都用上了社区给他们配备的专用求助手机,有个头痛脑热的,只要按一下手机上那个红色的键,老人就能和社区卫生院通上话。
近年来,诸城市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方便群众的原则,把相邻的几个村庄和相关单位规划建设为一个社区,同时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将综治维稳、群众工作、卫生服务、社区警务等社会管理职能纳入其中,同时配套图书阅览、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快餐店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打造“两公里服务圈”,加快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近日,记者再次探访诸城市农村社区,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感受组建农村社区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巨变。
治安防控一呼百应
“以前晚上要是遇到小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跑掉。如今这些小偷就是插上翅膀也跑不掉。”朱解社区65岁的姚大爷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的庄子:“你看看,房前屋后都有摄像头不说,附近几个社区都有巡逻队,他们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24小时巡逻,一呼百应。”
在朱解社区警务室,一台56寸液晶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社区24个监控画面。
“我们社区警务室总共辐射6个自然村,现在每个村的村口都安装了摄像头,这些监控已经联入全市治安监控网。”社区民警白佃庆一边介绍一边演示:“你们看,我这里只要鼠标点点,不光可以查视自己社区所有村庄的监控情况,还可以查看全市其他社区的监控画面。这张‘天网’让我们所有社区实现了一呼百应的联防联治。”
“以前,与城市社区警务室相比,农村社区警务室相对落后。设施不健全,难以全覆盖。有的地方即使建了警务室,也很难保证警力到位,成为社会治安防控的薄弱环节。”诸城市公安局局长赵玉德说:“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农村社区警务室的硬件和软件与城区警务室不相上下,关键是我们还派出了素质高、能力强的民警到农村警务室当社区民警,致力打造群众满意的两公里警察服务圈。”
“而这种农村社区一呼百应的警务机制,我们称之“110”警情协作出警机制。该机制以社区为基本作战单元,一般警情由社区民警先期出警,相邻警务室民警联勤协助,重大警情则由派出所民警援助出警,有效缩短了出警半径和时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赵玉德说。
居民邻里一团和气
“是社区第一书记带着干部和社区民警,多次上门来做工作,才让我们两家重新和好。”朱庙社区范家朱庙村村民臧家言深有感触地说:“太有耐心了,让我们不得不感动,他们做这么多工作就是了为了让社区这个大家庭和和睦睦。”
臧家言口中的第一书记范福宣原是辛兴镇政府机关干部,当地为了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为群众解决难题,特别选派241名机关干部到基层社区担任“第一书记”。
记者了解到,当地为了更为细致地管理服务好农村社区,创新了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以社区为单元确立管理服务网格,社区内每个自然村、驻区单位作为二级网格,各设1名信息联络组组长,每20至30户为一格,各确定1名信息员,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等工作沉到社区、纳入网格,实现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无缝隙、全覆盖。
与此同时,当地还依托社区服务平台,成立群众工作站,扎实开展“民情台账”工作,健全完善“台账联户、沟通联心、服务联动”的群众工作机制,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