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自党成立之日起,经历了90年的风雨历程,虽然有过曲折,但无论在实践探索还是在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对我们今后的社会建设实践和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和社会建设实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社会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同样也离不开思想的指导,伟大的思想理论会转化成改造社会或组织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9作为一种被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并成为人类重要的思想宝库。当社会发展面临重大问题时,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会从已有的思想中寻求启示,开创出社会发展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因此而被不断提出和研究,起着人类思想导师的作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更多地被作为一种理论学说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则更多地与改造社会、振兴国家的实践使命相关联。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适应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利益和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其主流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没有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个别词句,具有民族特性和创新理论。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初期,通过总结党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实践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的观点。[2]182-184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3]。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发展、和谐、公正、效率、创新”的时代主题,不断加强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
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必须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历史的经验看,党的主流价值观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这是建党90年来的经验总结。党的主流价值观从根本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实现党的主流价值,需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党的历史活动过程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不同,党的主流价值观就有所不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世界历史进程表现出革命与战争的特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由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建立独立、统一、自由、民主的国家的政治价值。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下,改造中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党的主流价值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社会主义改造完结后,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思想认识上和实践上既有重大进步,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其主流价值的认识和处理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就是显著标志。它既是对党的主流价值认识的深化,又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之中,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世纪,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为此,党在主流价值观建设上再次深化,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建设党,要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为主导,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相结合。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过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进步的价值观。这三种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长期斗争中产生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吸取失败的教训后,在自己的理论和纲领中吸收了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对祖国的热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在反对外来侵略、追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现在的统一战线是爱国者统一战线,它排斥一切分裂国家的势力和出卖主权的行径。自党成立以来爱国主义的性质,决定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特殊的历史意义。在当今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爱国主义也获得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现代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一定会走向或者拥戴爱国主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4]2082-2083爱国不能只喊口号,不付诸于行动。只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爱国主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历史证明,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坚定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才创造了中国繁荣昌盛的未来。当代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团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信仰群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追求。能否正确处理、解决和协调好这些关系,需要包容共生精神的民主主义。目前,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是三种价值观结合释放出来的正常历史进程,只有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三种价值观相结合的综合意识形态作为党的主流价值观,才能适应、应对和处理多元化社会的矛盾要求,因为它体现了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李斌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赵建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9-32.
[4]江泽民.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M]//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常青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