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12-08-02 14:21:1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求是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本质、功能、创造、认识和实现等有关价值的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主流价值观是立足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经过激烈的价值冲突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价值观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循。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视野中,政党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政党的存在、本质属性及其行动对于作为主体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以及人类社会等的利益、需要和满足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其主流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有着相同的理论根据,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所建构起来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它既是党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又是指导党的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一

    新民主主义时期,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1921年1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同国民党合作,打败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缔造人民军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促成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民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公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百年来中国无数的先进人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的告终和百年来帝国主义掠夺、宰割、奴役中国人民的结束。

    党在探索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其主流意识形态前后经历过不同的表达和变化。早期只能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理论和纲领中吸取了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将其与人民的翻身解放密切结合起来。“谋求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利益,尊重中间阶级利益”意识从多种意识中凸显出来,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三者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主流价值观,并且从稚嫩走向成熟,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反对帝国主义武装挑衅是这个时期我党的主要任务,也是其主流价值观。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报告指出,为了群众、保护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的工作重点。这时期,中国共产党按照《共同纲领》,在知识分子中广泛地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知识分子克服旧思想、接受新思想,树立一切为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1952年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了土地革命和其他民主革命,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富强、民主、和平、统一就成为当时的主流价值观。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探索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初,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毛泽东同一些地方领导人酝酿形成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草案,表达了党把注意力转移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上来的意向,表达了党和人民希望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把生产力发展得更快一些的愿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主流价值观。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党相继犯下了“左”倾和“右”倾错误,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也遭受了严重挫折。1962年1月,邓小平在总结经验的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对党内偏离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观点和政策进行纠正,把实现人民富裕、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的主流价值观。

    三

    在彷徨中前进时期结束后,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为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中心开始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一时期,许多人感到了迷茫和困惑,社会的价值冲突也越来越凸显,很多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此,我党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确定了中国进行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主流价值第1期常青: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观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从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到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为指导,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党的主流价值观。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全面推进我党建设的两大新历史性课题,这一时期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面回应了在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命题,将我党的价值观建设推到新的高度。

    十六大召开后,党的价值观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党的历史使命,也是党的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使党的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