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到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艺术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对民族振兴和文化建设的高度责任感,主动担当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应当更好地把握“以德润身、以文化人”的尺度,立足文化聚力、文化启智、文化惠民,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首先,要更好地发挥“文化聚力”的作用。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唱响文化主旋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样本,也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内核”,应该在高校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其次,要更好地落实“文化启智”的职责。文化因其强大的创造性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资源、动力和机会,开发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创新,增强经济软实力,已引起全社会关注。今天,创意经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化创造力的提升也不断改变着今天社会的创意创造能力,互相启迪,互为推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要更好地诠释“文化惠民”的内涵。艺术源于生活,文化惠民的实质是艺术家与百姓之间的“互惠”。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文艺工作者才能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一方面要以优异的创造加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践教育活动,建立各层次的学生社会服务组织,健全机制,形成“千生千村千企”服务计划,服务浙江新农村建设,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钱晓芳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