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77条生命让活着的我们警醒什么

2012-07-27 09:53: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法院网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让北京城变成了汪洋大海,就在人们被男女老幼守望互助,生死与共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关于66位在灾难中遇难人员的名单,加上还有11位身份未确定遇难者,77条生命离我们远去!可是,还是在几天前,官方公布的仅有37位遇难者,按照网友们的质疑,是官方工作的疏忽还是重大信息发布动作的缓慢,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77条生命的离逝让更多的活着的人们警醒!

    让我们警醒出什么?

    警醒之一,就是我们城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脆弱,主要焦点聚集在城市灾难预警系统反应的迟钝或者说是在突如其来灾难面前束手无策。不知道人们眼见到一座现代化都市在来势汹汹的61年不遇的大雨中瞬间变得不堪一击,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陷入了瘫痪,道路交通被迫中断,地铁停运;77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往日鲜亮的城市瞬间变得灰暗后作何感想?

    人们不禁要问,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在2004年的夏天,我就记得,网络上贴出了不少北京就曾经因为暴雨导致积水淹没轿车车顶图片;2007年,又是因为暴雨,北京拥堵和缓慢通行的道路达117条,是平时的3倍,路况指数达四级,接近大面积瘫痪的五级。也就是在去年,在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相继出现“看海”景观后,“来北京看海”虽说有些夸张,可是,在央视上人们看到了地铁入口处的楼梯变身“瀑布”的“奇观”。

    如果这些情形我们的职能部门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司空见惯,那么。我们怎能期望政府的紧急救险的抗洪排涝能力提高和改善呢?这些一而再再而三的洪涝灾害险情的预兆为什们不能使我们的职能部门警醒?

    警醒之二,是我们的简陋陈旧的城市排涝的地下设施和功能。不仅仅是北京,就在不久前,《人民日报》披露: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于是乎,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几乎成为中国东南西北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洪涝”景象的背后是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负重累累,尤其是地下管网、排水系统建设及维护的普遍滞后。对于更多的城市公共管理职能当政者来说,往往看重摩天大楼、广场绿地、博物馆及地铁工程等地上的政绩“工程”,招商引资、全球500强企业落地等“面子经济”,却在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关乎千家万户民生“项目”上下工夫。

    无怪乎不少网民揶揄说,现在中国城市最稀缺的是“下水道市长”。

    眼见得媒体无一例外报道灾难面前“人民救人民”壮观场面时,我们在感动互助友爱的精神外,心中多多少少有些酸楚。还是在不久前法院系统召开的研讨会上,一位从青岛赶来参加研讨的法院同行,讲到了青岛的地下排水管网复修地故事,这个由德国人建造的历经百年的地下排水长城,在庞大的枢纽工程修复中,一些关键部位国内工程师怎么也没搞清,结果德国工程师在封存百年的地下排水工程图纸中找出了管线图,寄给国内及时疏通,而恰恰这个百年的地下工程却在当地确保暴风骤雨中不涝不害,使居民安然无恙。

    警世之三,使我们城市在灾难到来之际的预警防控和紧急疏导、预防能力。还有我们的自救和救他的能力。不禁想起了还是在这几十年不遇的强暴雨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气象部门还有交警部门为什么事先竟然没有一点点的警觉,比如在77人中有46人溺水死亡,而在京港澳高速中最危险的地段为何不能事先设防,停掉那些开向死亡之路的公共汽车和各类轿车?为什么面对城市汪洋,我们的施救人员无论是设施还是急救功能只能“望洋兴叹”?而作为最具现代化城市的北京施救的方法措施还是最具原始、最落后的手段?

    我想到了香港的民间施救队伍,还有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的地下排水枢纽,也难怪有的网民呼吁在排洪抗涝城市预警方面,号召我们要“学习香港好榜样”!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