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四在农家”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载体。“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目前,遵义市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200多个,受益农民达440万人,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69.8%。2011年起,遵义市进一步加大“四在农家”创建力度,高标准新建一批“四在农家”示范点,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村庄城镇化,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建成农村“半小时社会服务管理圈”。遵义县创建的片区“党员群众之家”、余庆县创建的“党群家园”,为群众提供便捷、贴心的服务,受到村民欢迎。
加强群团及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一是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使其在处置群众来访、化解社会矛盾中积极作为。二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遵义市按照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公益类社会组织,强化其作用。三是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力争到2015年社区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0%;对服务效果好、受益人数多的志愿组织服务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发展。
开展“五心教育”,奠定社会管理创新的人文基础。遵义市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作用。2006年以来,遵义市余庆县在群众中探索开展了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形成了客观理性、顾全大局的良好心态,从思想根源上提高了群众素养。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的信念教育,“孝心献给父母、构建和谐家庭”的美德教育,“爱心献给社会、积极服务群众”的宗旨教育,“诚心献给他人、争当诚信表率”的诚信教育,“信心留给自己、积极创优创先”的励志教育,有力地夯实了基层基础。
三、成效与启示
遵义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一是化解了社会矛盾。仅2011年一年,遵义市四级服务网络为党员群众代办事项就达60多万件,为群众办理好事实事2.36万件,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万余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0.9%,群体的安全感显著增强。二是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工作作风更加深入扎实,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三是推进了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党的建设融入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管理的质量。反过来,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又推动党建工作不断上层次、上水平。
从遵义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盯基层社会矛盾变化,寻找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检验和提升党建工作的成效。其次,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硬管理”和“软管理”结合起来。社会管理,既包括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司法管理,也包括做深入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服务工作。只有“硬管理”而无“软管理”的社会管理是不全面的。为此,必须发挥党的群众工作的优势,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环境。最后,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必须丰富和完善载体。党建本身是一个系统,而社会管理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要以党的建设引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开发出具有足够包容性、可持续的互动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能够相互兼容、相得益彰。
(作者:吴辉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