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队伍出现人员青黄不接、素质偏低、检察官断层的局面怎么办?
■聚引机制:3年补充专业特长干警3054人。法医余良解剖刀演奏神奇旋律……
■育才机制:3年业务培训班4153期受训47000余人(次)。刑诉法研究生到控申部门上了第一课……
■用才机制:3年910人进入领导后备人才库,1072人进入综合人才库。最年轻班子成员成为耀眼新星……
2012年6月,四川省检察院对3年“人才强检”工程进行总结,形成《四川检察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全省已全面完成了《四川省检察机关2007-2010年人才工作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补充人才总量是3年规划的180%。
谈到全省检察队伍结构与2006年相比,省检察院检察长邓川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四笔帐:一是文化程度大幅提升。全省干警中81.2%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以上的人员增加到933人,增长6.9倍;二是专业结构趋向合理。法律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增加到5291人,比例从28.1%上升到44.7%,技术鉴定、网络管理、藏彝双语等特殊人才,先后逐渐补充到各级院;三是年龄结构渐成梯次。全省41岁至46检察干警占21.9%,36岁至40岁干警占总数的17.3%,35岁以下干警占34.5%;四是业务部门得到重点充血供氧。新招录检察干警中有2344 人主要分配到公诉、反贪、民行、侦监等业务部门,执法一线岗位被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如何在短短3年时间让一个庞大的全省检察队伍整体换新颜?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四川省检察院。
“2007年以来,围绕‘人才强检、素质兴检’战略工程,我们紧抓‘聚、引、育、用’四个环节,建立了三项机制,即聚引机制、育才机制、用才机制,全面推动3年人才强检工程。目前,全省检察人才总量大幅增长,拥有了一支以执法办案为主体,兼有其他辅助门类的检察人才队伍,为全省检察工作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接受采访时,邓川检察长自豪地向记者解答到。
聚引机制:法医解剖刀演奏神奇旋律
聚引人才是“人才强检”工程的基石。
“为破解公招难题,我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省实际的方法和政策。包括针对基层院空编问题,省院上收进人审核权,统一向全省下达指令性招录计划;实行分地区和职位确定相应开考比例,运用‘一次笔试、二次面试、二次录用’调剂录用方式,重点解决个别条件艰苦的基层院招人问题;实行特殊加分的优惠政策,鼓励报考民族地区基层院等。新的招考政策较好地平衡了全省各市州院因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同时,我们赴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应届毕业生、从党政机关和政法部门考调急需专业特长人才和定向委培体改生,几条腿走路,加快了拓宽进人渠道的步伐。”省院政治部主任李安信向记者介绍说:“聚引机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从过去单一面向社会公招大学生方式,发展成现在的多元化模式。”
为促进考调工作的规范化,省院出台了《全省检察机关考调具有专业特长人员有关问题的规定》,首次明确了考调标准、条件和审批程序。按该标准,全省三级检察院3年从全省公务员队伍中考调了近百名鉴定、网管、双语等特殊人才充实到基层院。
余良,硕士学历,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乐山市肿瘤医院考入乐山市检察院从事法医工作。他从本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买法医学权威著作,并结合工作进行苦心钻研。余良近年共办理检察技术案件700余件,出具法医鉴定书1000余份,先后改变公安、司法机关鉴定10余份,有效防止了轻罪重判、重罪轻判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其辨析真相无一错误的业绩令同行们啧啧称赞。
2010年3月9日,发生在乐山市辖区某看守所讯问室的“喝稀饭死”事件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余良顶住外界压力,抽丝剥茧般检验每一个疑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其非典型性“缢死”的鉴定结果还原了事实真相,看守所民警王某涉嫌玩忽职守罪被乐山市检察院立案侦查,办案民警张某、杨某也已被提起公诉。从此,法医余良用解剖刀破解疑难案件的赫赫名声传遍整个古蜀嘉州。同年,他代表乐山法医界参加全省法医能力验证比赛,荣获银牌,跻身于法医“权威”行列。
据了解,3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共补充年轻的和具有法律、鉴定等专业特长的检察干警3054人,其中公招2432人、考调282人、定向委培277人、选调63人,有573名硕士研究生加入到四川检察队伍,英才共聚岛,“孔雀西南飞”现象凸显。“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三州’检察机关补入415名大学生,20多个民族地区基层院彻底改变了没有全日制法律本科生的状况。”李安信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