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部门要闻> 公安部

公安部详解严打假冒伪劣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2012-07-18 14:59: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3·09”特大假农资案

    【战果通报】日前,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侦查,公安部组织指挥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公安机关开展“3·09”特大假农资案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捣毁生产、仓储、销售假农资窝点8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4名,打掉团伙28个,查获制假设备42台,缴获假冒伪劣“杜邦”、“拜尔”、“仙隆地宝”等农药146个品种3100余万瓶(袋)、半成品8000余万瓶(袋)、生产原料136吨、包材11.2万套;假冒伪劣“佳美施”、“沃而丰”等化肥730余吨;假冒伪劣“先玉335”、“天光一本”等种子145袋。据统计,该案缴获农资涉案价值近5亿元,是近年来公安机关破获的案值最大、假冒品牌最多的一起假农资案件。

    【案情回顾】今年3月以来,公安部开展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破案会战”,坚持将农资打假作为第一战役,进行专门部署,迅速掀起强大打击声势。期间,河南省公安机关接一群众举报称,其购买的十余瓶农药经农业部门检验不合格。根据该线索,河南省公安机关逐步发现一个以河南郑州为生产源头,销售下线涉及全国多个省份的假农资犯罪网络。鉴于该案涉案金额大,销售网络分布范围广,公安部立即部署河南、江苏、河北等涉案地公安机关实施联合侦控,锁定一大批制假售假人员及窝点,并及时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成功突破全案。

    现已查明,孔某、左某、房某等人在郑州多个地方设立地下窝点,大肆生产假冒伪劣国内外知名品牌农药,通过物流渠道,将假冒伪劣农资批发销售给江苏、河北等地犯罪团伙,再经这些团伙层层批发转售,最终通过各地一些不法农资经营部、游商走贩等卖给农户。经农业部门检验,本案缴获的假农药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严重超标,如施用于农作物,不仅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而且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警方提示】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受经营门槛低、犯罪收益大、侵害对象防范意识差等诸多因素影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犯罪形势十分严峻,不断发展蔓延,呈现“四有”特点:一是有规模。农资犯罪团伙通过犯罪收益积累、扩大产能,不断发展为有计划、上规模的集团化经营。一些制假售假团伙甚至注册成立公司,披上合法外衣从事犯罪活动。二是有技术。由于农资行业特殊性,犯罪分子多为深谙农资技术、生产管理和销售渠道的“业内”人员。此外,各种造假“高新技术”也在农资造假中得到应用,如一些案件查扣的假包装、商标标识仿真度极高,甚至具有电话、短信防伪查询印证功能。三是有网络。假冒伪劣农资的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分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往往由不同团伙、在不同地域分别完成,形成了产、供、销跨区域犯罪网络。这些团伙一般都采用订单式生产,相互之间单线联系,且多使用假名,行为隐蔽,手段狡猾,发现和查处难度大。四是有规律。春季为假种子案件集中高发期,夏季、秋季则为假农药、假化肥案件的多发期。同时,因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时不同,上述季节性规律特征也存在地区差异。

    公安机关提醒广大群众,假农资犯罪严重坑害农民群众利益,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希望广大群众积极举报假农资线索,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防范假农资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