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特殊人群

服刑人员:从破罐子破摔到"出去后我要开主食厨房"

2012-07-18 10:01: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三年内,父母双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之痛。

    父母双亡,自己却不在身边,则可以说是痛上加痛。

    自己不仅不在身边,而且身在高墙之内,这又让人情何以堪?

    这并不是虚拟的情节,而是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身在北京城南的女子监狱。

    曾经绝望

   “父母双亡,你说我回家干嘛去”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了这个被许多人视为神秘的地方。

    走进女子监狱,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压抑,有很多树木草坪,视野开阔。两三层的小楼都是红顶黄墙,颜色艳丽。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里的围墙是通透式的,在里面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记者要探访的人物,名叫李红。和她近距离坐下,记者又一次觉得惊讶——她皮肤白嫩,眼神自信,并非记者所设想的晦暗和阴沉。

    “刚进来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爽朗的李红主动打开了话匣子。

    李红也曾经风光一时。上世纪90年代,她就下海经商。在万元户都挺牛的时代,她就已经是百万富翁,开上了进口小轿车。进监狱之后的那种心理落差,一度让她盲目、狂乱。

    “我是2001年失去自由的,判的是无期。当时不到31岁,挺年轻的,脾气也挺暴的。”李红说,“当时一想无期,我什么时候出去呀,出去我也老了。”

    “当时我爸爸五十多岁,不到六十,我妈也是五十多岁。我进来一年的时候,我父亲就因病没有了。当时孙警官(分监区民警)根据我的情况,怕我想不开,就没告诉我父亲去世的消息。接见日家里人没来,我就往家打电话,打一回,就说我爸有病躺着呢。就这样过了一年,直到有一回我做梦梦见我爸了。我就给家里打电话,直接问我妈,我爸是不是没有了。我妈说是没有了。我当时感觉就是……”李红停顿了半天,说,“我爸当时刚59岁,太年轻了。”

    又过了3年,李红的妈妈也去世了。“是一天早晨知道这事的,太难受了,那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李红说,“三年多的时间,父母全没有了,我一下子就有点不着急了,放弃希望了。当时民警要是说我什么,我就跟她对着干。有时候真的我错了,她要一说我,我就问她,你跟我说说我回家干嘛去?”

    其实,在前三年,李红的表现还算可以,经过几次减刑,已经从无期徒刑改判为20年,之后又减到14年了。但正是抱着“我回家干嘛去”的想法,李红开始过起了浑浑噩噩的生活。

    在女子监狱,像李红这样的遭遇非常典型。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北京市女子监狱,现关押1000多名女服刑人员,年龄段主要在30岁至50岁。监狱关押的服刑人员多是北京籍罪犯,还有部分余刑一年以下的、短刑的、外省籍的。

    “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我们日常的管理我们发现,女性服刑人员有以下几点区别于男性服刑人员:一是思亲心理重;二是自卑心理重;三是虚荣心和嫉妒心强;四是依赖和亲和心理重;五是情感波动大。”北京市女子监狱狱政科高科长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