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江苏经济板块中增长迅速、潜力巨大的地区,南通也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共性以及新兴城市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曹斌:要积极探索“服务型管理”新模式,主动策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有效破解一批社会管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如何改善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必须更多地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只有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才能防止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导致社会矛盾凸现。
近几年来,南通也逐步遇到了外来流动人口聚集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问题,为了推动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权利保障型管理转变,实现人口管理“活”与“和”的辨证统一,南通也像国内其他沿海发达城市一样,推行了居住证,就是要用优化服务推进管理创新。
记者:如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取得实效?
曹斌:要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层级推动社会管理的方式,着力构建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实体组成的,集公共服务和群众自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将资源整合到一起,信息汇聚到一起,形成社会管理“大联动”、服务群众“大联合”的工作格局。既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和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更应善于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建立服务社会、反映诉求、科学管治的新渠道。
记者:传统社会管理,更多的是停留在应急性、“灭火式”管理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曹斌:必须强化源头管理,钝化社会矛盾,创造柔性社会管理机制,注重从出现问题应对处理到超前加强源头管理,从过去单纯依靠强力手段的刚性管理转变为兼顾柔性服务,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
还必须认识到,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要紧扣基层基础,夯实管理根基,始终把管理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到基层,使基层组织更坚实、基层力量更壮大、基层资源更充足。记者丁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