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一大早,甘肃省兰州市金城关社区的王生国就来到办公室,拿出3份戒毒人员的档案,将其基本信息填入3张新的访谈记录纸上。王生国是金城关社区的一名禁毒专干,他今天要去社区约访3位戒毒人员,查看他们的戒毒康复情况。
“我主要负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管理帮扶工作,每个月对他们进行约谈、做尿检,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思想变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戒毒人员,帮助他们落户、解决低保或是帮助创业。”个子不高、一脸朴实的王生国告诉记者,他的语速很慢、声音不高,但语调中有一股唠家常似的亲切味道。
就在禁毒专干这个小小“芝麻官”岗位上,王生国干了已有8个年头,由于他的岗位是社区公益性岗位,每个月工资只有800元。
“只要有10%的希望,就要用100%的力量争取。”
戒毒人员从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康复中心到禁毒办,再到基层派出所,最后移交到社区,在一整条完整衔接的帮教戒毒模式中,禁毒专干王生国工作在帮扶戒毒人员从强戒所过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戒毒人员戒断毒瘾、重新融入社会的一站“爱心港湾”。
“戒毒人员期满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我们从派出所接到通知后就把他们接管过来,这是交接记录和衔接协议。”他拿着其中一份移交单告诉记者。
王生国指着档案柜里档案盒上的标签对记者说:“标签颜色代表着来到社区戒毒的时间,红色代表着1年以内,深黄色是两年以内,深蓝色是3年以内,浅蓝色是4年以内,而浅黄色代表着8年以上戒毒。不同颜色、不同年限,我们找他们谈话次数和做尿检的次数也不一样。”
“档案都是一式两份,一份存社区的帮教档案,一份存公安机关的管理档案。我们要将每次约访的谈话记录分两份放入档案。”王生国告诉记者,“有时候他们会主动来到社区谈话,有时候我们打电话谈,也有的时候在街上碰到了就聊两句。”
“只要有10%的希望,就要用100%的力量争取。”这是王生国的工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