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胜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不是政府监管出来的。如果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人力物力,也监管不过来,而目前的社会舆论是任何事情都该由政府负全部的责任。(6月18日《新京报》)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焦虑的社会现实,尽管陈君石院士“科学家有责任告诉公众真相”、“要说一些官员不敢说的真话”的求实勇气令人敬佩,但人们对其“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全归咎于政府”的表示却不无质疑。在笔者看来,所谓“政府不能负全责”的言论,如果不是有意讨好政府的谀辞,也至少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说它“正确”,是因为任何社会怪象的产生,都不是缘于一个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就食品安全而言,从源头产地到末端餐桌,涉及生产加工、检测监管、运输贮存、甄别消费等多个环节,而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食品的变质变味,甚至有毒有害。而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介入即使能够涉足食品链条的每个环节,但都难保百密一疏,不可能完全做到事无巨细、尽善尽美。而企业自律、社会关注和民众参与不可或缺;同时正因为它是一句人人明白的“大实话”,而且“标本兼治”、“齐抓共管”之类的建议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它也是一句了无新意的“套话”和“废话”。
同时,按照唯物辩证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矛盾之分,而在主要矛盾中还存在其主要方面。就政府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和负有社会管理的责任而言,在企业乃政府治下的企业,百姓乃政府辖下的国民语境下,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不可能与企业和百姓平分秋色。试问,企业的建设由谁批?产品的标准由谁定?质量的鉴别谁来做?企业违规谁问责?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当负有“全责”或“主导”责任。
尽管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确应该是企业,但没有政府强有力的监管,靠以“利益最大化”为本能的企业良心发现和自觉守信,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痴人说梦。道德从来就是在法制的环境下成长光大。有毒食品为何屡禁不止,查处问题食品缘何走不出媒体曝光—公众质疑—企业狡辩—部门介入的监管怪圈,享有商誉的“洋企业”缘何一到中国就变坏,政府监管不力和违法成本太低当是关键原因。所谓“企业不讲诚信,政府投入再大,也管不过来”,不是人力、精力有限,而是源头监管缺位和资源投入欠科学。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并没有因为专家“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误导而懈怠监管职责。据报道,卫生部已把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时间表敲定为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日前也明确提出“四个必须”和“五个不放过”的要求,重申恪守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底线。人们对此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