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因此,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大众化,在当前形势下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需要有形的载体去承载去落实,但现阶段,在意识理念、内容形式和技术手段上还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吸引群众参与的载体设计、平台搭建等方面还差强人意,存在着渠道狭窄、覆盖面差、影响力弱等问题,缺乏双向互动、润物无声的平台和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最终也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只有进入人民生活、为人民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永葆生命力。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巩固主阵地,充分增强大众传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导力。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其次,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媒体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再次,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主旋律节目好看感人,多样化节目健康向上”的新局面,引导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实践活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地率”。
第二,坚守主渠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作用。首先,坚守干部教育渠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和荣辱观,模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坚守学校教育渠道,针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造相应的主流价值观实践载体,循序渐进地推动青少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实践。第三,坚守公民教育渠道,党政共抓,上下联手,形成合力,有载体、全覆盖,融入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全体国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
第三,筑强主平台,充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的文化渗透作用。一是将核心价值体系置于民族大众文化土壤之中。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高群众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充分发挥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层文化实践之中。要寓教于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要求融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中,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三是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精华。特别注意借鉴和吸收世界有益的文化理念、先进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方式手段,以促进中国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实力。
第四,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和名人效应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必须发掘、整理、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名人、行业标兵等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通过典型的人格力量和行为魅力,以弘扬主旋律,带动广大民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从而增强核心价值观对民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实践向更高水平健康发展。
第五,筑牢主根基,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知和行的统一体,要让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必须同日常工作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在点滴中实现养成教育。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如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种类型的礼仪活动等,搭建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第六,凝聚主心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建设,不仅要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更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体现价值的导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大力褒奖,使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得到“好报”;而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要给予谴责并对行为主体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做到价值选择和利益回报的统一,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敬畏之心,真正从内心认同这些主流的价值观念,并内化为价值行为。(作者:李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