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堵治堵,更添堵!
针对此次争论的主角北京而言,是否可以照搬上海的拍卖模式?先来听听网友的呼声。“雅虎汽车”制作的问卷调查显示,1832人的投票中,有64%的人认为北京没有必要实行“车牌拍卖”,而在“为控制机动车总量,摇号、拍卖车牌您更倾向哪个?”的调查中,57%的人认为二者“都不好”。
一位北京网友表示,“我们的思维不能仅仅集中在限制汽车的购买上,而应该转向科学限制汽车的使用上,比如单双号政策就是立竿见影的措施。”上海一位饱受拍卖“折磨”的车友则认为,“摇号或许稍好些!”来自另一座“堵城”广州的网友表示,“通过摇号来控制汽车增长的方式,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购买权,于法无据。”北京网友“予墨”则认为,“限购”本来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的临时举措,政府不能因为看到牌照背后潜在的收益,就将应急措施改变成为长期政策。
关于“北京是否适合拍卖牌照”的命题,在专业圈里也引起了波澜壮阔的争论。比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钟鸿钧教授就表示,“拍卖比抽签更好”。但他也强调,两个城市的区别是北京的公车要比上海多得多,这些公车单位对于任何价格机制都是不敏感的。对此观点,“搜狐汽车”上海站运营总监任昕昱表示认同,“北京不乏财大气粗者,如果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拍卖牌照,会让车牌价格失控,也许半年内就会成天价。”
《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黄少华预测:“北京一旦拍卖牌照,必将重走上海的老路。而不公平的社会资源倾斜,一方面会对民族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将引发社会仇富和社会不公的抱怨,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基本职能,又将退化为炫富、比富的怪圈中,汽车社会将更加不和谐。”
虽然专家的视角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近似的观点:摇号只是拖延病症的权宜之计,拍卖更是有失公允,两者对“治堵”作用都不大。
也许,适合北京实际情况的治本之策尚且无人敢断言。懵懂之时,不妨看看国外如何“治堵”,顺便开阔思维,也许“他山之石可攻玉”。
纽约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又是世界重要的金融、商业、娱乐和文化中心。这样一座大城市,保障交通畅通的秘籍在于建立完备的公共交通网络。据统计数据显示,纽约共有24条地铁线路纵横交错,线路总长1300公里,468个车站遍及全市各地,工作日每天平均运送500多万人次旅客,比美国其他所有城市地铁运送的乘客总和还多。此外,纽约还有5900多辆公共汽车,运营线路230多条,很多地铁和公交线路都是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运转。连接纽约和周围地区的通勤火车,也为居住在纽约周边地区、往返纽约上下班的人提供经济快捷的交通服务。
英国伦敦的地图上,有一个巨大椭圆形区域——“拥堵区”。每周一至周五从上午7时到晚上6时,进入该区域的车辆都要缴纳拥堵费。除此之外,一种名为“SCOOT”的智能交通系统也在伦敦不断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在路面下埋设传感器,收集车流量信息,并传回控制中心由计算机处理,然后发布红绿灯变化信号。
法国巴黎市政府从2007年推出的“单车自由骑”项目,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巴黎市民和游客可以在遍布街头巷尾的自行车租赁点取车还车。租赁点全部实行自动化管理,租车者可以随时按需自助。
不同地区人文、地貌、经济等各有不同。可能伦敦的“拥堵区”搬至纽约,即使费用再高美国人也愿意自由穿行;巴黎的自行车租赁点挪到伦敦,即使再便民也不一定有英国人愿意去尝试。同理,上海人也许更能适应汽车牌照的“价高者得”,北京人却宁愿接受听天由命的抓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治堵”之策也要量体裁衣,只有穿着合身才能算完美,切不可生搬硬套,病急乱投医。
█ 结语
北京的“治堵”,每出一招都会引来全国关注甚至效仿,因为北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其他城市的明天。因此,决策者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记者岳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