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公安部党委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建设”、200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部署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来,“固本强基”的工作理念更加深入警心,并在警营遍地开花。
如果说2006年开始的“三基”工程侧重解决的是硬件建设问题,“三项建设”则进一步将“软实力”问题写入全国公安建设大业的日程表。
近年来,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随着各级公安机关领导把精力、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入到基层,进一步完善“劲往基层使、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用”的体制机制,真正筑牢基层基础,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责、减负、强基的“组合拳”促使基层实力明显增强,基层活力有效激发,队伍素质、执法水平大大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比翼齐飞,浚渠清源引发整个公安工作产生了一系列质的巨变。
关键词一:信息化平台
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分子
谁被誉为“网上追逃第一人”?
竟是河南安阳一位普通的户籍女民警。
在2011年“清网行动”攻坚战期间,这位名叫田爱军的“女户籍”从户籍、身份证和网络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自创的“网上追逃工作法”,和战友们共查获各类在逃人员信息1000多条,协助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57名。
正是在这场紧紧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全警追逃大战中,全国公安机关密织出一张真正无形无边的天罗地网,在逃人员纷纷落网现形。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抓获犯罪分子,几代公安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借翼信息化实现。
2008年,公安信息化作为“三项建设”的“龙头”,被公安部党委作为牵动整个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摆到突出位置,深入推进。5年来,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触动了各项公安工作的“末梢神经”,“蝴蝶效应”般带来警务改革的深刻变化。
陕西省渭南市公安机关通过信息化手段破案数量已占到全部破获案件数的90%;山东公安机关刑侦部门通过建立信息数据“超市”、创新网上破案战法,目前利用信息技术破获小案的比例已由前几年的不足20%提升至50%以上;西藏公安工作借助信息化大平台建设,大大提高了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升了公安工作水平;单警装备数字化、治安防控可视化等信息化手段让“耳聪目明”的上海世博安保工作实现了“万无一失”的目标。
如今,以数字化、网络化、扁平化为特征的公安信息化建设已步入深度应用阶段。全国公安基层所队网上运行率达到97.7%,每100名民警104.6台计算机,通过信息化破案率平均达到40%以上,一些发达地区达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