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是公安科技活动周媒体开放日,今年我省公安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是“公安信息化引领现代警务,携手建设创新型公安机关”。
科技究竟给公安工作带来怎样的变化,如何推动公安工作?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先后来到省公安厅指挥中心、省刑警总队司法鉴定中心、省公安信息中心等地采访,一探究竟。
把第一现场搬进指挥中心
“我是南昌特警支队一大队二中队民警邹亮,这里是秋水广场,目前各项情况正常,请指示。”
“请展示秋水广场的实时情况。”
随着省公安厅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传出的指令,瞬间,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展示出了秋水广场的全貌:湿滑的地面,往来的行人,甚至连车辆疾驰而过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这是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动中通”卫星通信车展示出的高超能力。“动中通”不仅可以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现场的音视频和数据信息,还可以为遭受自然灾害破坏而中断的通信提供临时替代和补充手段。省公安厅指挥中心主任张强介绍:“这些高科技设备,就像给我们公安工作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让我们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省还通过建设“天网”工程,实时监控城乡主要公共区域、重要部位、复杂场所,有效预防打击犯罪。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部位视频探头24000余个,整合单位内部监控探头5000余个,建成各级视频监控中心60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全省通过视频监控“天网”实时发现违法犯罪超过1600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超过3600名,协助查破刑事、治安案件超过6600起。
让蛛丝马迹“开口说话”
一张纸片、一根头发、一些纤维、一个指纹,这些在犯罪现场十分细小的证据,有时能发挥大作用,帮助民警抓到罪犯。而让这些蛛丝马迹“开口说话”的,正是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在刑事犯罪侦查中运用的结果。
走进司法鉴定中心,似乎更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实验室,DNA测序仪、发射光谱仪、红外显微镜图像系统……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设备,各种化学试剂,让人肃然起敬。司法鉴定中心民警介绍,通过指纹的比对,每年帮助破获5000余起案件。
据介绍,近年来,鉴定中心每年平均出警勘察各类重特大案件、事件现场和参与疑难案件分析100余起,受理各类案件、事件检验鉴定1000余起、检材2万余件,参与成功破获了一大批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特大刑事案件。
架起一座便民“连心桥”
现在,购买了小轿车,只要轻点鼠标,在家上网就能申请选号。这项便民措施的出台,得益于我省交警推出的“网上车管所”服务新模式。“网上车管所”把群众常用的业务放在互联网上办理,为车主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依托科技信息化的运用,公安机关出台一系列便民措施,架起一座座便民利民的连心桥。
互联网技术的完善,让公安机关开通了网上?“民声通道”,受理全省网民的咨询、投诉、建议和意见。通过公安厅门户网站,厅领导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广泛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更好地回应群众期待。同时,建立了集咨询、受理、办理、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平台,采取省市两级公安机关建立数据库的模式,建立全省四级公安机关免费使用的系统平台。目前省公安厅直接办理的12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实现网上办理、审批和电子监察,并与省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对接。(记者 郑颖)